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 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在全球化的脈絡下,台灣與中國的經濟整合持續廣化、以及深化,對中國的經貿依存度日益攀升。以十月截止的資料來看,台灣今年對中國(含香港)的貿易總額高達美金1,434億(28.8%),超越日本、以及美國,其中出口1,049億(40.4%)、以及進口385億(16.1%)。

從自由主義的觀點來看,每國家都有其個別的比較利益,應該產生最有效率的產品,再透過國際貿易,讓世界的總體效用、或是福利達到最高,因此主張自由貿易。相對之下,現實主義則認為表面上看起來無害的經貿易往來,卻隱含著權力關係;特別是對於小國而言,不對稱的政治實力將左右雙方商議的能力、以及貿易條件,相互倚賴就其實是倚賴的關係,難逃對方的影響、操弄、控制、或是支配,進而危及國家安全、甚至於獨立自主性,因而對於貿易自然戒慎小心。

在冷戰時期,蘇聯、以及美國各自以東歐、以及拉丁美洲為勢力範圍,憑藉的就是經濟援助。在往前回頭看,德國在一次大戰爆發之前,透過排山倒海的貿易、以及投資,對於東歐國家展開所謂「不流血的侵略」,包括研究對方百姓的消費習性、以補貼進行傾銷、想辦法削弱對方產業的競爭力、以投資方式控制對方企業、以及蜂擁而至的企管及科技人員。德國當時在義大利也毫不靦腆地從事經濟性的木馬屠城,特別是滲透銀行,終止對反德業者的融資。基本上,這是在和平的氛圍下,以和平的手段來發動經濟戰爭。

誠然,台灣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對我國的經濟成長有相當大的貢獻,以去年為例,貿易總額了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4.3%,舉世第一。然而,由於台灣的經濟高度倚賴中國,一旦對方的經濟情況有所變動、或是經濟政策有所更易,台灣勢必立即採取對策,也就是「敏感度」。這種關係有如流行感冒的傳染,只能自求多福。

萬一中國把這種關係當作武器,要求我國政府作非經濟面向的要求,即使國家領導者未必俯首聽命,不過,除了要面對機會成本的誘惑、以及國內利益團體的壓力,更有是否能夠成功調整貿易結構的挑戰,也就是「易損度」,特別是我們內部經濟困難的時候。如果是包養的關係,或許還有自力更生的機會;如果是被毒虛胖,只能門戶大開、任人宰割。

中國向來毫不掩飾對台灣所採取的三叉策略,軍事威脅、外交封鎖、以及經濟利誘齊頭並進,我們卻不能沒有起碼的戒心。眾多台商早已體會到,一旦中國的本土產業生根立足,在套、養、殺的策略下請君入甕,除非甘心放棄已投下的資本,台灣的公司只能乖乖地配合「開發大西部」政策,由沿海逐步被驅策往內陸遷廠,最終的目的地是維、漢衝突不斷的新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南奇美」、「北長榮」近日相繼表達對「九二共識」的支持,憑藉的是他們背後有數萬員工的生計。做貿易的希望降低運輸成本、以及關稅,因此向政府施壓,要求開放三通、支持ECFA,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願賭服輸,除了投資上的風險,台商還必須面對中國的威脅利誘,尤其是在選舉之際,這是作生意必須有的覺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財團要把所有的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卻要全民買單,豈有此理。

 


* 台灣時報2012/01/0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