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馬英九政府上台以來,政績並沒有支持者所期待的亮麗,而民進黨內部則面對止痛療傷的課題,必須先要安內才能攘外,因此,不免讓人有所謂的第三勢力想像。在這同時,前總統李登輝也有「倒馬保台」的訴求,希望能整合所有反馬勢力,一舉讓國民黨在政壇消失。當然,對於民進黨來說,最好的安排是結合在民進黨下面。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多種排列組合出現,不過,看來都止於捕風捉影,只有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躍躍欲試,參選總統的連署工作蓄勢待發,連搭檔的副手也呼之欲出,似乎已經勢在必行。國民黨當然恐慌萬分,擔心泛藍分裂而失去政權的惡夢再現;相對之下,民進黨既不可能與宋結盟,也只能樂觀其成,站高山看馬相踢。
過去,由於國民黨不准老百姓組反對黨,因此,長期是一黨獨大。即使民進黨掙脫政治禁忌組黨,依然是一大一小的政黨體系。一直要到1991年的增修條文,設置了政黨比例代表制,也就是不分區立委,才讓小黨有出現的空間,包括新黨、親民黨、以及台聯黨,都是在新選制下上壘的。
然而,自從總統直選,由於母雞帶小雞的效應,如果政黨不能推派總統候選人,支持者往往會視之為出來鬧場的,連立委票都投不下去,因此,只能在兩大黨的夾縫中苟延殘喘。特別是在2005年的修憲,由於國會減半、以及區域立委調整為單一選區相對多數絕,政黨壟斷國會的情況越加嚴重,小黨不是萎縮、就是要加盟大黨。
在2008年的總統選舉,國民黨的整合策略是讓新黨、親民黨分別固守台北市、以及台北縣,至於立委則全部掛國民黨的招牌出陣。經過三年多的試婚,親民黨籍的台北縣長周錫瑋被迫放棄連任,而不分區立委羅淑蕾老是因為辛辣抨擊國民黨而招到警告,寄人籬下的橘營應該早就點滴在心頭。不過,真正的導火線應該是國民黨告上宋楚瑜,雖是警告的意味大於實質的家規伺候,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過去,親民黨之所以會異軍突起,除了拜賜宋楚瑜省長任內的遺緒,主要是結合了一些地方派系,多少有超越省籍的表徵。換句話說,親民黨可以運用深藍,從右翼包抄國民黨,再使用本土派從左翼加以圍堵,讓國民黨苦不堪言。坦承而言,若非為了成全馬英九的總統夢,親民黨怎麼會甘心立委選舉被繳械?此回的國民黨區域立委提名,擺明不願意分享藍營的鐵票區,硬是把非嫡系推往艱困區送死,新仇舊恨,當然會再度禍起蕭牆。
因此,宋楚瑜之所以打算重新披掛上場,當然是要護送親民黨的立委上壘,再伺機而動,畢竟,在國會沒有黨團的政黨,政府部門是不會看在眼裡,選民服務的難度大為提高,更不用說被國民黨頤指氣使。
只不過,就政黨政治而言,如果要獲得選民的青睞,必須要能夠建立可久可長的政黨認同,也就是在政黨軸線有明確的自我定位。自來,台灣的政黨不外根據族群認同、國家認同、或是國家定位來建立與選民的關係,也就是一種相互強化的二分法。近年來,國民兩黨雖然不願意就傳統的社會分歧進行對決,然而,在重要關頭,還是免不了有所區隔。另一種區隔的方式是西方國家的左右政黨之別,只不過,當前的社會結構有強到足以壓制認同政治的地步嗎?
《台灣時報》台教會論壇,2011/7/2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