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副總統呂秀蓮對民進黨的初選辦法提出一些見解、並進一步宣布參加2012總統初選,然而,黨內派系對於她的建言不僅冷諷熱嘲、甚至於競相指責為破壞團結,也有毒舌派名嘴譏為鬧局,而少數的年輕黨員還發動勸退的網路連署。言論自由、以及參政自由是人民的基本權利,也是大家多年努力所爭取的,就一個自詡為「民主進步」的政黨,掌有權柄者竟然無法包容黨內有不同的主張,視同制的批判為毒蛇猛獸,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就一個民主國家的選民而言,最基本的要求有三:首先是針對公共議題,對自己的看法有相當的自信;接著,相信自己的參與是有用的;最後,必須能包容社會上的不同看法。然而,我們看到台灣的政治人物,往往以面對外來威脅為由,不管是共產中國、還是國民黨,視內部的異議為毒蛇猛獸,對於桀驁不馴者橫加打壓,這當然是對於民主政治的一大斲傷。由此可見,台灣的民主發展距離成熟的境界,還相當遙遠。
所謂的包容,就是對於我們不喜歡的人、或是其言行,還是要接納對方有表達的權利;因此,即使是有能力加以壓制,包括以人數進行否決,還是要想辦法讓對方陳述。當面對相當不以為然的立場,我們可以選擇全然擁抱、也可以全盤否決,而包容可以說是一種妥協的態度。就消極面來看,我們不可以限制異議的表達;就積極面而言,我們甚至於要提供有效的公共場域,鼓勵對方勇敢地陳述己見。也就是說,己是對方的見解不同,也有相同的表達權利。伏爾泰的一句名言「我雖然不同意你所說的,不過,我會誓死捍衛你發言的權利」,大家應該是耳熟能詳。
那麼,為何會出現無法包容異議的情形?大體而言,這是一種權威性的人格所作祟,因為認為唯有自己的看法是對的、而別人的不同觀點就是異端,因此,為了保護社會的基本價值、防範對方影響輿論,最佳的方式就是限制言論的傳播,以免他們污染人心、危害社會。在這裡,被封鎖的包含特定人士(包含人格特質)、其訊息、以及表達訊息的權利。
其實,不管是多大的團體,只要是人相處在一起,即使是兄弟姐妹,多多少少是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可以看到,兄弟之間必須維持表面的合諧,一旦嚴父過世,彼此難免為了分家產而翻臉。同樣地,政黨派系為了爭奪地盤,往往也是相互廝殺、你死我活。然而,我們不免納悶,如果大家有同胞愛、同志的情誼,彼此還想要共同相處,難道就不能在相互尊重的原則下,包容不同的觀點?
名政治哲學家Michael
Walzer指出,包容的情況有四種。首先是為了彼此相安無事、避免玉石俱焚,不想翻臉,只好忍耐。再者是沒有把對方看在眼裡,懶得搭理,聽聽放炮就好,當作耳邊風,不要當作一回事。比較正面的思考是尊重對方的權利,再怎麼刺耳,也是要耐性子聽完,這是起碼的風度。最開放的態度是願意傾聽對方,即使是發牢騷,也願意好奇地聽聽看。一般而言,居上風的人應該主動表達包容,更不用說是領導者。
其實,不包容的態度,除了涉及權利的限制,也是一種情感上的傷害。不管是反唇相稽,一付不耐煩的姿態,還是敬而遠之,都是一種高高在上、不跟你計較的姿態,表達的就是對方不如自己的訊息,這就是一種無形的侮辱,也是暗示對方不受歡迎,當然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我們所擔心的是,在排擠異議成為理所當然之後,接下來的,就是利用大家的危機意識,以面對外來威脅為由,在恐懼、以及焦慮交織的情況下,對於不順服者進行排擠、甚至於整肅,進而造成禁聲的寒蟬效應。最後,我們將會看到的是一群旅鼠,在高喊團結的口號之際,集體地追隨英明的領袖,終將盲目地投海自殺,不分中生代、還是年輕的世代。
*
《玉山周報》20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