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進黨黨內的大派系結盟,決定總統候選人提名辦法採取全民調。雖是家務事,不過,政黨畢竟並非一般自願結社團體,多少有準國家體制的性質,不要說社會輿論可以討論,引領群倫的黨內菁英更應該勇於批判。
近些日子來,前總統呂秀蓮對於黨員被剝奪參與初選,不平則鳴,特別是反應基層兄弟的聲音。此外,她早就提出警訊,很有可能黨員會依此大量流失;果不其然,民進黨員人數銳減,可以明顯看出大家的不滿。對於這樣的窘狀,既然不能防範未然,就應該嚴肅思考如何亡羊補牢(除非是刻意設計),否則,難不成民進黨下回的黨員代表、中執委、中常委、以及主席,也要仰賴民調來產生?
面對這樣的質疑,蔡英文主席以及黨內的最小獲勝聯盟,制式的回應是充耳不聞、甚至於扣上破壞團結的大帽子。其實,這樣的作法,早在縣市長選舉已經一覽無疑,先是以立委補選為要,下令黨員封口,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定案,先下手為強,終於有陳唐山遺珠的憾事。同樣地,在五都選舉,儘管不少人針對民調的技術提出改進的建議,不過,聽者藐藐,最後造成楊秋興出走。雖是願賭服輸,然而,如果有人事先強烈質疑,卻未能防範於未來,即使程序上合法,卻不能讓人心服口服,甚至於莊家設局的聲音甚囂塵上,當然在正當性上會有相當大的瑕疵。
同樣地,既然年底立委選舉先於明年的總統大選,候選人理應先產生,豈有在總統候選人出爐後才決定的道理?根據中執會的說法,是要尊重總統候選人對名單的看法。只不過,究竟兩者要如何掛鉤在一起,道理並不是很清楚,反倒是讓人有強烈瓜田李下想像空間,也就是呂秀蓮在會議上合理的懷疑,有人是否會把不分區當作運作的籌碼。諸如此類的決議,雖然經過黨代表大會的形式背書,然而,在眾目睽睽下,派系頭人緊迫釘人,即使是有自主意志的黨代表也不敢造次。如此違反秘密投票的民主基本機制,大搞列寧式政黨的「集中式民主」,除了幫派以外,又與過去國民黨威權體制下的「起立鼓掌通過」何異?
就風格上而言,蔡英文對於黨內的異議似乎是表現得不耐煩,甚至於有要呂秀蓮「閉嘴」的說法。誠然,「團結力量大」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不過,要如何取得團結,還是一大學問,特別是對於領導者而言,除非是漫天要價,至少要顯露一點整合的能力。如果是可受公評之事,尤其是大是大非,為何就不能公開交代清楚?難道,只要派系之間私相授受即可,就懶得對支持者耐心說明?如此,又如何取信於廣大的選民?
一般而言,加入政黨的動機,除了傳統的人際關係,再來,不是為了理性的利益、就是為了感性的理念。因此,如果說要促進黨員的團結、提高彼此的凝聚力,當然是要朝這三項著手,也就是說,威脅黨紀伺候之前,至少也要嘗試最起碼的動之以情、說之以理。如果派系的利益大於同志愛,雞兔同籠、形同路人,每個禮拜勉強見面開一次會,意義何在?除了創黨的感情,最好的解釋,應該是還有共同的理想。然而,如果對於手段有不同的看法,不管是對外的訴求、還是內部的遊戲規則,除了「實力至上」的叢林法則,也就是養人頭黨員,還有其他出路嗎?
除了出走,唯一的選擇是出聲表達異議。大體而言,膽敢發言者,不外生性率直、極度不滿、加上環境許可,否則,一般人在察言觀色後,很少會大放大鳴,而是選擇順從(conformity),理由無他,就是擔心在大放厥詞後,即使是刀槍不入的帖斯比亞之金毛獅(Thespian
lion),最後也難免遭到殺雞儆猴的命運。在同仇敵愾之際,要求同志一致對外,當然是可以理解的;只不過,如果因為禁止砲口對內,有主見者競相選擇出走,內部剩下唯唯諾諾之徒,充斥綿羊心態,沒有人願意對於生產線提出針砭,罵麼,除非是自恃獨占、或是聯合壟斷,否則,即使是百年老店,又如何拿得出好的產品?坦承而言,站在產商的立場,對於消費者的抱怨,應該是要表示歡迎才對。
政治經濟學家赫緒曼(Albert
O. Hirschman)在其名著《出走、出聲、以及效忠》(Exit,
Voice and Loyalty)建議消費者,如果對某個於產品不滿意,不是跟公司反應、再不然就是換品牌。要是價格太高、或是品質下降,我們當然可以考慮出走;問題是,如果沒有其他的選擇(獨占、寡斷),或是大同小異,只好含淚投票、任人宰割。這時候,如果不願意乖乖地當個惰性的消費者,就只能往上表達不滿、或是水平出聲;如果內部的發言碰壁,就只好訴諸輿論,讓社會大眾主持公道。
我們把出聲、以及出走配合運用,可以有四種可能的選項。首先,在大聲疾呼之餘,可以瀟灑走人,反正,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不必天天看了難過。相對地,也可以選擇逆來順受,沒有必要因為別人的錯,而在精神上處罰自己;只不過,有可能因此被嘲笑為沒有行情、沒有地方可以去。最悲壯的則是留下來放炮,直到麥克風被斷電消音為止。最後,當然也可以打點包袱就走,多說無益,只會顧人怨;反正,公司倒了又與我何干?
究竟是要先採取出聲、還是逕自走人,相當成分決定於多少有點感情,因此,表面上看來逡巡不前、猶豫不決,事實上還有感情存在,希望還能找到改造的空間。所謂的感情,可以由產品、以及組織兩個層面來看。就產品而言,涉及品牌的忠誠度,一輩子用慣了的固定肥皂、或是牙膏,真還有點不知道超市的架上還有其他可牌子可以選擇,因此,即使明知品質已經不是那麼好,不免將就一點,也不怕會被別人笑保守。相對地,就組織而言,大家相處那麼久了,尤其是一輩子待的公司,青春都花在這裡,甚至於連自己的認同、個人的歷史,都與公司已經結合在一起,因此,即使小老板是扶不起的阿斗,或是公司早就被併購了、產品面目全非,總是有點捨不得。
當然,消費者滿意度的標準不一,有些人是對產品抱著較高的期待、恨鐵不成鋼、嫌惡掛羊頭賣狗肉;當然,有些人比較死忠,會認為這要的要求是吹毛求疵。而有些人只吃一味、不管東西好壞,願意忍氣吞聲;只不過,愛之適以害之,這種公司遲早要關門倒閉。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不少選民而言,他們在意的是市場上的特定產品,也就是政黨的立場,至於品質的好壞、有沒有內容,他們似乎是並不太在乎,反正就像泡麵一樣,包裝的相片僅供參考,又何必太認真。既然關心的是如何打倒國民黨政府,關鍵在於誰看起來最有勝算,也就顧不得是否不擇手段,更不用說程序正義與否的技術問題。
其實,一旦採取出聲的方式,接下來要決定的,就是要不要走人。如果是毅然決然出走,那麼,敲鑼打鼓,就是預告要跟大家再見了。相對地,如果是依依不捨,明顯就是還有轉圜的餘地、等待善意的回應。有些公司顧客至上,馬上會派出服務部經理到府陪罪、耐心傾聽抱怨;不過,如果是應付了事,像是陳師孟提出的仲裁案,也是莫可奈何。此時,有些人還是會苦口婆心,再三勸說;然而,如果碰到冷諷熱嘲,應該就是走人的時候。
呂秀蓮所謂「民主退步黨」的說法,與其是刻意詆毀,倒不如說是疼惜這個黨,才會如此痛心疾首。如果真的毅然決然退出,這將是痛苦的抉擇。要當要智慧、以及知識的貓頭鷹,難免會像先知般寂寞。然而,如果能讓個人的出聲引起社會大眾的迴響、讓個人的出走蔚為集體的走人,那麼,路遙知馬力,個人一時所遭受的粗口惡言算不了甚麼,總有苦盡甘來的時候。
*
《玉山周報》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