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進黨立委選舉、以及總統大選提名方式定案後,國民黨內部對於立委提名機制,大致上有民調的共識,只不過,如何進行民調,還需要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預計在三月中出爐。在上回大選之後,泛藍陣營三個政黨之間的矛盾逐漸浮現,而立委是政黨實力的指標,即使是兄弟黨,也是兵家必爭,因此,提名的遊戲規則格外重要。
根據媒體報導,國民黨立委邱毅在中常會建議,將民進黨候選人納入初選民調,以防止民進黨的支持者進行策略性灌票。換句話說,如果只是讓受訪者在國民黨有意參選的名單擇一,很可能出線的是肉腳的角色,將來民進黨比較好修理。其實,不管稱為「拉綠」、還是「加綠」,表面上是不排除綠營支持者的回答,事實上是讓他們事先分流,以免干擾藍營內部的計票,因此,這是如假包換的「排綠民調」,只是聽起來比較沒有排他姓。
對於這樣的作法,馬英九總統立即表示讚賞有加,認為是一種誘敵機制,具有相當的戰略價值。就光譜的極端而言,已經表態由不分區參選區域立委的羅淑蕾相當不以為然,認為應該擴大爭取民意的支持,不應該以加料的方式左右民調。同樣地,立委吳育昇也主張,既然要採取全民調,就應該尊重民意。而立委吳清池則認為,民調技術無法判斷受訪者的藍綠立場,因此,他建議採取折衷式的比對民調方式。
由於不同的初選機制對於不同的人有優勢,因此,大家一定會選擇對於自己有利的方式,這是人之常情。大體而言,認為本身具有吸引沒有政黨認同選民者,應該是會強力主張不要排綠,也就是「開疆闢土」的說法;由於想要打破政黨藩籬,勢必不時砲口對內、甚至於炮打中央,尤其是不分區立委,讓同志咬牙切齒,也因此,會有人詮釋為這是「羅淑蕾條款」。相對之下,如果是固有地盤,只要固守基本票源就好,譬如大安區、或是左營區,這是民進黨視為艱困的選區,當然就沒有去拉攏所謂的中間選民。
坦承而言,在民主國家,政黨的候選人產生,完全沒有像台灣是採取民調的方式,最基本的理由是提名為家務事,負責任的政黨應該有能力提出支持者可以接受的候選人。美國兩大黨為了處理派系壟斷的病痾,不得已採取公辦初選,也就是讓支持者參與初選,以稀釋人頭黨員的扭曲,這也就是所謂的「柔性政黨」作法。
民進黨以技術困難為由,東施效顰,卻以民調來作替代品,在未來,不管是大選、還是區域立委選舉,最有可能出線「杜麗華現象」。在2009年的花蓮立委補選民調,杜麗華以54.5%勝出,而呼聲最高的前衛生署長葉金川只獲得45.5%,讓地方人士都傻眼了;其實,圈內人都知道,傅崐萁因案而失去初選資格,支持者轉而投杜麗華,就是著眼於葉金川不好對付,先幫助杜贏得初選,以便在正式選舉痛宰一番。
即使受訪者不會進行欺敵戰術、故意誤導民調,也有可能強人所難、或是問道於盲,也就是說,當選民已經有明確的政黨認同之際,要由真誠投票、含淚投票、到含淚不投票,轉而進行脫鉤投票,幾乎是比登天還難。如果真的非要採取民調初選,唯一有可能轉向的是游離選民,不要自欺欺人,因此,適度的排除敵營的忠誠支持者,應該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