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 報紙

 E-mail: 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健全的提名制度  *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從事科學的基本三部曲是由觀察、解釋、到建議,就好像醫生由問診、病理分析、到開藥方。戰後,不少社會科學家拘泥於所謂的「客觀性」,往往在完成因果的剖析之後,便認為大功告成,接下來的政策建議就事不關己了。其實,一個負責任的醫師,除了是聽聲辨位的高手,還要有能力進行疾病的預防,儘管聽不聽是患者的決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政治學者,當然不能故作清高、待價而沽。

回顧民進黨對於提名機制的改弦更張,大體而言,不過就是反映黨內政治勢力的橫縱連橫;既然外部沒有太大的壓力,這樣的結果並未讓人有太多的意外,也就是說,只要各大派系經過事先精算,大部分菁英取得共識,不論是透過中執會、還是全代會,結果都是一樣的。

儘管就形式而言,這樣的決策是經過多數人決定的,完全依據民主的機制完成,合法性當然無庸置疑,只不過,就民主參與的過程來看,正當性還是會招到強烈質疑。當我們看到派系頭人一字排開,坐在主席台上壓陣,只要是具有自主思想的黨代表,要不是藉故缺席、開溜,再不就是違背良心舉手投票,很難令人相信,這是一個自命民主進步的政黨。不知,這種羞愧感還能被壓制多久?

如果依據黨內支配性聯盟的看法,黨員直選可能會有人頭黨員的困擾,那麼,這些人必須回答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既然黨代表、以及黨主席都是由黨員直選,而中執委與中常委分別由黨代表以及中執委產生,他們的代表性豈不都是建立在有相當疑問的基礎?既然大家都是歷史共業的共犯結構,也就沒有甚麼好雕臉的。

在這瀰漫著統治正當性危機的當下,擺在眼前的事實,人頭黨員現象揮之不去,並非主事者無力處理,而是因為人頭還有選擇性的必要之惡功能,也就是用來鞏固派系之間的聯合壟斷,否則,惡性循環斷了關鍵的一節,未來,黨內權力的金字塔,由黨代表、中執委、中常委、到主席,就無從產生。總不能,連黨內公職都由民調產生?不過,在選舉至上的考量上,這些都變得不重要,一切就等2012年總統大選完後再說吧!

誠然,在政治哲學裡頭,對於是否要黨內民主,一直有兩派的看法。譬如John Stuart Mill主張,民主機制必須貫徹如一,不能侷限於中央政府的競爭;相對之下,Sartori以為,民主並非累積枝微末節的機制可成。儘管如此,由西方國家政黨提名制度的發展來看,黨員直選幾乎是一成不變的趨勢;近年來,冰島乾脆學習美國,也開放給支持者參與初選。

我們同意,民主並非只有數人頭一途,因為量多未必保證質優。如果以消極的防弊目標來看,制衡是起碼的要求;要是由積極面來看,一個好的提名制度,應該要考慮黨員的參與、競爭度、候選人的社會代表性、以及回應社會大眾需求的能力。大體而言,黨員直選可以確保最高的參與度,黨代表推選的競爭度最強,而提名小組比較能保證社會多元代表。

為了兼顧上述民主價值,以色列學者Gideon Rahat提出三階段的提名方式,首先,由提名委員會進行篩選,替黨員把關,剔除有瑕疵者;接者,由黨代表大會進行名單複審,同時,看是否讓現任公職連任;最後,再由所有的黨員投票決定,不管是區域、還是政黨比例名單的順序。

不管如何,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一個民主國家的政黨是以民調來決定提名。

 

 

 

* 台灣時報》2011/2/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