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政黨近日為了公務人員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款(十八趴)吵得不可開交,在野黨指控執政黨未能進行改革、是政策綁樁,而執政黨疲於奔命,子彈亂轟,連自己人都被流彈打到。經過府院黨三次平台會議,才終於達成共識,將特任官的優存上限訂為兩百萬,算是暫時止血。不過,對於社會所關心的利率、所得替代率、以及黨職併公職等質疑,還是有待政府戮力處理,不能應付了事。
其實,十八趴的爭議已久。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原本亟思大刀闊斧,最後,卻因為面對教師的反彈,終於雷聲大、雨點小,今日被譏為「肥高官、瘦小吏」。當年,銓敘部部長朱武獻出面解釋改革方案,一再表示不會影響軍公教的現有權益,回頭看來,就是改革不成,乾脆讓政務官搭上順風車,也享有十八趴的優惠存款。
國民黨在去年的立法院臨時會上,趁民進黨以ECFA退席之際,順勢將十八趴的行政命令法制化,並且調整為「瘦高官、肥小吏」,進而在五都選舉之前,匆匆通知有資格的公務人員補足存款。問題是,不管是高官、還是小吏,一般老百姓的仍有強烈的相對剝奪感,因此,讓在野黨有作文章的空間,譏為讓十八趴死灰復燃。
沒有想到,民進黨的這把火淨會延燒到自己人,被藍營立委爆料蔡英文主席也有領十八趴,而且每月的額度高達六萬多塊,頓時讓口誅筆伐的自己人變成豬頭。平心而論,依據現有規定,只要合乎法規,領十八趴並沒有甚麼錯;只不過,近年來因為藍綠惡質對立,爭相鞏固自己的地盤,國民黨以軍公教的代言人自居,而民進黨退而擁農民、以及勞工為地盤,十八趴被污名化,變成有理說不清。
回到歷史現場,十八趴制度有其社會經濟背景,尤其是彌補對於軍公教的強迫儲蓄;由於市場利率一再變動,最後,終於以固定的利率定案。物換星移,沒想到民間利率低落到谷底,相較之下,十八趴的利息就顯得不可思議。在全球化的時代,國家對於內部的財富分配雙峰化,並無積極的因應之道,十八趴淪為朝野政黨拉鋸的夾心餅。
其實,藍綠陣營目前所提出來的調整方案,不外乎設定上限、以及所得替代率,並不敢觸及敏感的降低利率、甚或取消十八趴,問題出在所謂的「信賴保護原則」(doctrine
of legitimate expectations),也就是政府如果取消先前答應老百姓的權益,只能在政策制定後開始實施,並不能往前追溯適用。
誠然,我國的「行政程序法」有「行政行為,應以誠實信用之分法為之,並應保護人民正當合理之信賴」的文字,而大法官會議也有零星釋憲案例,尚未有足夠的討論來挑戰其適用的情形。以外國的判例來看,考量的重點在於整體利益(譬如國家安全)以及個別權益的平衡,另外,也必須衡量司法原則是否會侷限行政部門政策改弦更張的權力。在政治風暴之後,我們企盼有學理的探究及討論。
問題的癥結在於經濟成長之後,國人對於社會福利的期待高漲,只不過,我們的社會安全制度還是有相當程度的部門間差異,一不小心,就會被政黨拿來當政治鬥爭的工具。坦承而言,目前朝野所提出來的改革方案,仍然脫不了技術層面的調整,也就是所謂的「參數改革」,釜底抽薪的是「結構性改革」,還必須有人針對全球二十多年來的年金改革用心,不要才由一個爛泥巴坑洞掙扎出來,馬上又跳入另一個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