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民族學院院長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 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何不讓支持者決定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 *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兼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民進黨雖然有『公職候選人提名條例』,不過,到目前為止,已經過18次改弦更張;有時候,若是不方便更動條文,乾脆凍結既有的制度,以臨時條款的方式應急,通過特別提名辦法。近兩次選舉,甚至於把提名權交付黨主席裁決;然而,因為遊戲規則因地而異,難免讓人有派系私心自用的質疑,甚至於,在台南縣的初選,黨主席竟然在民調出爐之後強力勸退遙遙領先的陳唐山,讓大家見識到派系的惡霸。

一個完備的提名制度,在於如何推派出支持者心儀的候選人,包括人品、學識、口才、以及治理能力,而非黨內派系合縱連橫後所擁簇的人。回顧民進黨初選機制的發展,大致上沿著兩個軸線上在拉鋸,也就是黨內民主(黨員vs. 幹部)、以及對外開放的程度(黨員vs. 支持者 vs. 選民)。

由國會全面改選到1996年的國大選舉,民進黨的各種候選人都包含黨員投票、以及幹部評鑑兩部份,各佔50%的權重。所謂的幹部,包含立委、國大、省議員、以及北高市議員,表面上的理由是他們代表民意,實質上是精英意欲支配提名的權力;由於這些政治人物未必了解、也不關心各選區的人選,因此,往往有飛象過河的換票行為,無形中,提名機制淪為派系強迫孤鳥加入的工具。

最嚴重的是在1991年的二屆國大選舉,不分區竟然是由少數中執委票選,賣票的疑雲重重。在外部的壓力之下,民進黨在1994年省長選舉、以及直轄市長選舉提名,決定在黨員投票之後,讓支持者進行公投;不過,最後各派系卻達成共識,以技術問題暫且凍結第二階段的公民投票。在接下來的立委(1995)、以及國大選舉(1996),變本加厲,甚至於將不細分區分為弱勢、學者、以及政客三組投票,也就是所謂的「三三制」,以連記的方式膨脹幹部評鑑的權重。

出乎人意料之外的是針對1996年的總統大選,民進黨由黨員投票選出彭明敏、以及許信良之後,於全國舉辦了將近50場的巡迴政見發表會,讓支持者進行公民投票。這樣的初選方式,是迄今最接近美國兩大黨所採行的「直接初選」(direct primary),也就是讓支持者直接參與政黨的提名,以打破派系的惡性壟斷。當時,儘管有樁腳動員、遊覽車接送的情況,不過,在辯論之後,支持者多能憑自由的意志投票,可以說是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曇花一現的黃金高點。

站在民進黨派系的立場來看,這種挖根刨底的作法,簡直就是要斬斷其命脈,當然不能允許運用在國會議員選舉上面,至於總統大選,虛幌一招,沽名釣譽,未嘗不可。然而,究竟又要如何來對社會大眾交代?在1997年的縣市長選舉,就有世上絕無僅有的民調提名方式出現,一方面可以對外交代廢除了幹部投票,另一方面,也斷絕了礙眼的公民投票。

到目前為止,民調的比重逐漸由原先的50%調為70%、到全民調(廢除黨員投票)。除了民調單位與派系糾纏不清的關係,最令人詬病的是,在沒有充分政見陳述及政策辯論的情況下,只能呈現候選人的知名度,無形中,讓電子媒體、以及財團介入初選。另外,民調的母體是所有選民,不只開放給游離選民,連敵對政黨的支持者也有機會扭曲結果,這種媚俗的作法,是民主國家所沒有的。

在科技發達的現在,我們建議民進黨,何不就讓支持者決定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

   

 

* 台灣時報2010/12/2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