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民族學院院長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 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五都的財政癥結 *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兼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就實質面而言,五都的改制,其實是因為牽涉中央與地方的統籌款合理分配,『財政收支劃分法』未能妥善修訂,退而求其次,還是以『地方制度法』的修訂來應急。基本上,原本可以考慮是否輸血,終究卻以整脊來應付,這是典型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改革模式,充分顯現為政者沒有意願作高瞻遠矚的通盤規劃。

根據『財政收支劃分法』,重要稅收項目屬於國稅,而地方稅以土地稅、以及房屋稅為主。在這樣的框架之下,中央政府既是「集權」、又是「集錢」,也就是說,在地方財源有限的情況下,只能仰賴中央政府的挹注,包括特別補助款、一般補助款、或是統籌款的分配。除了上述的垂直財政失衡(父子),另一個令人詬病的病痾是水平的財政失衡(兄弟),也就是直轄市可以獲得不成比例的統籌款分配,造成既患寡、又患不均的窘狀。

在威權時代,不管是政治人物、還是老百姓,對於這樣被支配的情況是無可奈何的。然而,隨著民主化的過程,要求自主、以及公平的呼聲漸高。除了直轄市與中央政府的直接抗衡、以及與縣政府的間接拉鋸戰,縣政府也不甘示弱,陸續要求升格直轄市,對於北、高兩市的寡頭壟斷不滿。

儘管五都的架構終於完成,統籌款的問題仍然未能獲得解決,特別是同屬藍營的台北縣長周錫瑋對中央政府重砲抨擊;最後,還是馬英九總統出面安撫,以補助款的方式來彌補統籌款增加額度不足的困境。這種捉襟見絀的情形,可以看到,中央政府既然答應要把餅作大,卻又不願意調整統籌款分配方式,只好把中央挹注的項目偷天換日,朝三暮四,還是只能堵住台北縣的嘴。

回到原點,我們必須省思,如果大家競相升格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地方政府財源不足的問題,那麼,正本清源,我們必須去探討目前的財政結構是否合理。否則,所有的縣市都合併升格以後,大家期待水漲船高,如果統籌款的規模沒有增加,豈不是白忙一場?簡而言之,就是應該認真討論中央是否有可能就部份稅收釋出,直接由地方政府課徵,不必由中央政府當過路財神、再移轉給地方政府。

當然,如果把相當的稅收下放,相當程度是要達成財政自主的目標、免得地方政府的施政遭到中央政府的嚴重操控,也要考慮到統籌款制度的設計,有相當成分的「平衡」功能,也就是在考量地方的能力、以及需求之後,以劫富濟貧的方式,讓所有老百姓都可以享有起碼的公共服務,因此,不管是透過補助款、還是統籌款,羅賓漢般的移轉收入是必要的。問題在於,當前的統籌款分配採取固定「比率」方式,獨厚直轄市,大家才會競相效尤。因此,甚麼是合理的分配「公式」,每年可以依各指標權數的變動而作機動的調整,才是釜底抽薪之道。

儘管如此,我們必須指出,除了「開源」以外,是否也有「節流」的努力空間?以美國、以及加拿大的郡市合併經驗來看,如前所述,最大的理由是希望能透過經濟規模的擴大,來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然而,我們看到縣市長的升格述求,除了統籌款分配的公平性以外,最大的理由是公務人員、以及教師員額可以大幅增加,如此,豈不是與提高效率的精神背道而馳?

 

  

* 台灣時報2010/1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