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民進黨來講,這次縣市長選舉有一個重大的變化:以前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的時候,從來沒有這麼多四十幾歲的中生代參選縣市長;過去,四十多歲的人大多在選“立委”的層次,很難到縣市長選舉的層次。但是,這次有不少四十幾歲的年輕人參選縣市長,包括桃園的鄭文燦,苗栗的楊長鎮,南投的李文忠,台東的劉棹豪,基隆的林友昌,這些新人雖未當選,但得票都不差。
如果這些人能夠在地方紮根下來,是民進黨在地方的重要新生力量,以後可以選下一屆的“立法委員”,或者下一任縣市長。這是跟以前的民進黨不同的,四十幾歲的中生代慢慢出頭,開始在地方暫露頭角。
最重要的變化是國民黨和民進黨呈現此消彼長
根據現在的大環境,民進黨應該贏更多,但只有小勝一席;國民黨應該輸更多,但也只是小輸的局面,主要是馬政府在“中央”施政的一些缺失、弱點,並沒有發酵到這次三合一選舉中;地方選舉還是著重於地方人選的特色,以及地方的組織動員和地方人脈經營。因此,這不是馬英九的期中考,也不是“中央”施政好壞的不信任投票,而只是一場小考。
這次縣市長選舉最重要的變化是,民進黨止跌回升,國民黨開始走下坡路,兩者開始有此消彼長的政治變化。國民黨的整體得票率大幅下降,一些重要地方如桃園縣、台東縣、澎湖縣等,國民黨雖然贏得席次,但得票數並不如預期的好。對民進黨來講,其實也是自己黨內操兵。因為,以宜蘭縣來說,半年前民進黨內的民調,林聰賢就已超呂國華百分之十,當時民進黨就認為,宜蘭只要好好維持住,大概就可以勝選。但這半年來,國民黨歷經八八水災等不利事件的衝擊,外部環境對國民黨極為不利,可是並沒有反映在這一次選舉的席次上面,民進黨幾乎是跟半年前一樣,當時預估至少可以得四席;結果還是四席。因此,民進黨雖然小勝一席,在國民黨往下走、民進黨往上走的情況下,席次沒有進步,近半年的努力也白費了。
兩岸關係沒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但政治談判腳步會放慢
至於會不會在兩岸關係上面,政策上會有跟以往不同的轉變,我覺得目前看不出來,我覺得馬還是向比較不強調主權的方向發展,而可能往傾中的路線加速兩岸的經濟交流的努力,ECFA的簽訂勢在必行,所以沒有退路,兩岸關係必須勇往直前往前沖,只是在兩岸政治談判這個部分,可能會放慢腳步。
張亞中:國民黨小輸馬英九大敗
概括來說,這次選舉,是國民黨小輸,馬英九大敗。所以說“國民黨小輸”,是因為國民黨輸了這次選舉,從席次上來看,只輸了指標性的宜蘭縣。所以說“馬英九大敗”,是因為經過這次選舉,馬英九已經從“魅力型領袖”變換為一般“世俗型領袖”。雖然他已經是黨、政、軍權一把抓,但是他卻失掉了強人最需要的“魅力”,那是一種有話語權、讓群眾自願追隨的“軟權力”。
我們把這次的選舉分為“過程”與“結果”兩個部分來討論。
從選舉過程來看,一是花蓮縣的提名處理不當。我不是指沒有提名傅崑萁,而是提名葉金川的程序過於粗糙與強勢,造成後來一連串的提名糾紛,最後引發國民黨籍副縣長張志明出走參選、現任資深國民黨籍縣長謝深山不支持國民黨籍候選人的情形。
二是新竹縣,在選舉過程中國民黨新竹縣黨部對候選人張碧琴無情打擊,甚而將馬英九痛斥鄭永金的文字也登上廣告,呈現的是國民黨內鬥毫不留情,嚴重傷害國民黨的社會形象。
三是雲林縣,馬英九沒有辦法妥善處理雲林內部的派系共治情形,造成雲林立委補選即已大敗。在縣長候選人提名時,國民黨又傳出“寧敗勿濫”的主張,而堅持其改革的立場。改革要成功必須有三個前提:第一、馬英九魅力大、聲望高,可依靠其政治魅力進行改革;第二、國民黨掌握了所有的資源,可以充分運用資源推動改革;第三、民進黨已經輸的趴在地上沒有能力反擊或見縫插針。在這三個情況下,馬英九的改革才算是掌握了時機,有機會成功。可是由於馬英九一年來執政成果不佳,卻輕率以改革為訴求,讓雲林在一開始選舉就陷入不可能贏的局面。
從選舉的結果來看,國民黨輸了四個縣市。國民黨輪了宜蘭縣,但是從該縣選民結果來看,綠原本就大於藍,不利於國民黨。2005年的縣長選舉與2008年的大選,國民黨能夠贏,全是拜馬英九光環所賜。在選舉期間,馬英九親自跑了十次左右到宜蘭縣助選,企圖用他的光環再次拉抬。從宜蘭縣的挫敗,可以看出馬英九的光環褪色了。在嘉義縣與屏東縣,一如原先估計,國民黨沒有突破,不僅沒有鬆動綠營的執政,反而輸的較2005年為更多。在花蓮縣,國民黨所提名的杜麗華得票數少的可憐,馬英九的光環在東部也不見了。
國民黨雖然贏了若干縣市,但是結果並不理想。新竹縣雖然贏了,但贏得很辛苦,甚而在選前還有檢察單位搜查張碧琴競選總部的事,贏的也不是很漂亮。在桃園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