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縣市長大選,從結果來看,國民黨敗選,民進黨小勝,更精確地說,是人民的勝利,選民用選票向主政者發出警告,向馬政府十八個月的施政作為投下不信任票!民進黨做為在野黨,既無政績壓力,也不必為政策負責。因此,選舉結果,與其說是民進黨的勝利,不如說是人民向馬政府say
no, 人民要給馬政府一個教訓,給民進黨、給制衡的力量一個機會。
這次縣市長選舉對未來台灣政局的發展有何意義?民進黨是否已經走出谷底,慢慢上升?
馬英九的光環是否褪色?過度包裝的神話是否破滅?對未來兩黨與明年五都的選舉有何影響?對馬總統的領導威望以及馬政府的政策走向有何衝擊?本刊特地邀請專家學者座談,深入解析。
《
人民需要制衡的力量
》
東吳大學政治系主任黃秀端首先表示,從2007
年立委選舉,
到2008
年總統大選,國民黨在立法院一黨獨大,行政部門又是國民黨執政,加上扁案,國民黨政府似乎有點藐視國會,具體例子就是MOU
的內容,連立委都不清不楚,馬政府便簽署了,這讓人民覺得國家需要有個制衡的力量。
而馬總統的施政讓人民不滿意,尤其八八水災,更凸顯了馬英九的無能,以及政府螺絲生鏽,加上美國帶骨牛肉進口等議題,讓人不禁懷疑國民黨執政團隊是否出了問題。人民既然暫時無法讓馬英九下台,便把不滿反映在這次縣市長三合一大選上。
不過,過去國民黨縣市長要連任幾乎都能成功,在此情況下,民進黨要在這些國民黨執政的縣市獲勝,本來就很困難。這次國民黨宜蘭縣長呂國華,因為施政滿意度一直不佳,加上童玩節爭議,宜蘭人失去了以往的光榮感,又加上馬英九光環消失,下鄉輔選反引發民怨,所以民進黨能夠光復宜蘭。
民進黨這次的得票率在很多縣市是有成長的,而黃秀端也觀察到,過去地方選舉中,地方上的第三勢力
( 或是無黨籍人士的勢力)
很大,但是這次選舉中,無黨籍人士的票數驟減,「地方選舉也走向兩黨對決的路線。」
《
馬英九光環已褪色
》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施正鋒就制度面分析,認為今年的縣市長選舉,只能算是「B咖」的選舉;真正政治「A
咖」的主戰場,是明年的直轄市長選舉。從這次選舉結果來看,國民兩黨正在進行聯合壟斷,試圖凍結政黨板塊,讓無黨籍人士沒有生存的空間。「民進黨在地方上的勢力本來就弱,可以歸因過去8
年執政時,沒有好好經營地方。馬英九則是想進一步鞏固權力,將勢力拓展到地方派系,對於不聽話的就不提名,
藉機『削藩』。」因此民進黨真正能夠有所突破的,就只有宜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