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隱有「雙英對決」之勢的三合一選舉昨天結束。雖然有幾個改制升格的縣市缺席,但這場十七個縣市、七百萬選民參與的選舉結果,除帶來藍綠版塊消長外,也可能連動明年改制後的直轄市長選舉,更隱隱牽動國、民兩黨權力結構變化。
選舉結果揭曉,本報特邀學者在第一時間通過電話舉行空中鼎談會,深入解讀選舉結果的意義與影響,並分析選後國民兩黨權力結構變化與台灣未來政治發展的走向。
鼎談學者(依姓氏筆劃):
施正鋒/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所教授兼原民學院院長
陳陸輝/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任
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記錄/記者郭乃日、周小仙 報導
楊泰順:
這次選舉結果,地方派系、地方勢力才是真正贏家,贏過藍綠兩黨。表面上國民黨小輸,其實是大輸;因為國民黨是執政黨,且現在是民進黨氣勢最差的時候,沒有乘勝追擊,打趴民進黨,就是輸得很慘。也證明了馬英九的光環完全沒有效果,宜蘭縣呂國華敗選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而民進黨好像贏了面子,但裡子裡還是派系贏了。民進黨在嘉義縣和宜蘭縣勝選,主要是綠營地方勢力整合成功。其實國民黨在苗栗縣和新竹縣能選贏也是地方勢力整合發酵。加上這次台北、台中等一些重要縣市未同選,因此產生不了光暈效果,也使得地方派系能隨心所欲的運作,因此這次選舉後藍綠版塊並沒有太大的變動。
這次選舉結果,馬英九應好好反省。因為地方勢力談的是現實的資源,國民黨在宜蘭縣雖是執政黨,但中央資源並沒有下放,使得童玩節也停辦。所以馬英九要省思的是,選舉不能只靠自己的光環和清廉口號,就能勝選。
我不認為這次選舉很重要,也不認為是馬英九的期中考,是馬英九自己太看重了。馬行程如果少跑一半,結果也是一樣的,聲勢拉不起的還是拉不起來。
藍人才斷層 派系能掣肘
陳陸輝:
這次選舉結果,大致反映選前藍綠的基本地盤。宜蘭縣與嘉義縣,最後皆由民進黨獲勝,顯示現任縣市長的施政表現對於選舉結果的可能影響。而藍營分裂的新竹縣與花蓮縣選舉結果,則反映了選前重要事件或是政黨提名程序,對於特定候選人的影響。至於雲林縣選舉結果票數差距太大,國民黨徵召的人才並未能受到選民認同,這與國民黨內人才斷層有關。
身為執政黨主席的馬總統,應對黨內提名機制的公正性與黨內人才的培養有所擘畫。這次幾個縣市選舉結果,也反映提名過程的公正性與透明度不為民眾接受。如果希望擺脫派系的掣肘,重建國民黨形象,馬主席應該更為積極思考解決之道。
民進黨自二○○八年接連兩次選舉挫敗後,利用此次選舉凝聚黨的士氣。未來,除了積極運用綠色地方治理績效壓迫藍色中央政府外,如何運用立法院少數席次,持續監督國民黨執政,並積極找尋適當議題,訴諸選民,應該深切思考。
這次選舉的一項重要觀察指標為投票率。十七個縣市過去四次縣市長選舉的投票率,大致在六成五到近七成間。這次投票率並未出現重要變化。對照這次較為冷清的選情而能夠持續過去的投票率,顯示與民眾切身相關的地方選舉與地方治理仍受到關注。
大意失荊州 馬總統警訊
施正鋒:
總的來說,國民黨可謂「大意失荊州」,從這次選舉結果,很明顯能看出國民黨的小挫敗:包括新竹縣邱鏡淳、新竹市許明財、台東縣黃健庭票數低空險勝,花蓮縣傅崐萁選贏國民黨提名的杜麗華。宜蘭縣選區雖然呂國華敗給林聰賢,但是宜蘭原本就是民進黨的天下,這次可謂「重回」民進黨的懷抱。
馬總統要從中看出警訊,這回明明是國民黨當家,在人力、資源皆充足之下,該贏的縣市勝得不漂亮,宜蘭又失守,代表國民黨上台以來表現的政績不佳,才會在這場「期中考」遇上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