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民族學院院長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 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審慎評估中資對於國家安全的威脅 *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教授兼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有關馬英九政府所積極推動與中國簽署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民間由於缺乏具體內容而有相當疑慮,而在野黨、以及國會議長對於程序也有不同層次的關心,也就是到底是否要經過公民投票、還是立法院的核可。在國人尚未凝聚初步的共識之際,想不到,經濟部已經迫不及待公告,開放將近兩百項中國資本來台直接投資項目。

在前總統李登輝時代,儘管政府採取「戒急用忍」政策,卻無法抵擋台商資本往西流竄。在民進黨執政時期,由「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到「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換湯不換藥,說穿了,就是抵擋不了財團登陸的壓力,乾脆就放手不管了,讓全民來承擔國家安全威脅的成本。

國民黨政府變本加厲,以產業合作、資本回流等冠冕堂皇的理由,進一步開放製造業、服務業、以及公共建設等給中資,甚至於連房地產都不設防。表面上,政府雖然有所謂的「先緊後寬」、以及「循序漸進」的原則,然而,一旦中資洩洪般傾倒,不知,有如地層下陷的台灣經濟體質,是否還有任何獨立自主的可能?

對於倡議「和平紅利」的人來說,如果能把軍購上的開銷轉而投向經濟發展,或許可以降低彼此的敵意、甚至於誘導走向和解。李前總統近日所言:「你是你,我是我,但你我是朋友」,可以說是一種化敵為友的主觀期待,未必一定要與遠親巨鄰的中國敵對,卻不表示要對中國完全不設防線。

然而,我們在釋出善意之際,卻必須認清,即使中國真的不進行再軍事威脅、或是外交封鎖,卻從來沒有放棄過經濟上的攻勢。如今,昔日台灣與中國的垂直分工優勢不再,連水平分工都很難維持,台灣逐漸淪為中國的經濟附庸。當台灣人已經習慣這種經濟性倚賴,在心裡上自我繳械,中國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終極統一」,將台灣手到擒來。

近年來,中國透過經濟特許的恩賜,早已豢養出一批政治打手,在不知不覺中,直接左右台灣政局。不要說國民黨各路人馬競相中南海朝貢,連地方派系人士也絡繹於途,儼然是七月搶孤的餓鬼。

近日,中國觀光客開始來台,相關旅遊事業彷彿大旱望雲霓一般,包括旅行社、遊覽車、餐飲、以及旅館業者,無補爭相搶食這塊大餅。據報導,中國的腦筋還動到原住民族立委的身上,看誰的配合度來分配遊客的額度,其用心之細膩,令人咋舌。

即使沒有上述國家安全上的憂慮,經濟交流對於國內的分配效應,也是為政者必須正視的。整體而言,經濟整合有利於自身具備調整條件者,特別是擁有資本者,相對之下,社會上的弱勢者、或是中下階層,如果沒有政府出面採取重分配的措施,只能坐視內部殖民的蠶食鯨吞。

以都會區而言,剛入職場的年輕人購屋不易、要成家立業更是困難。如果開放中國介入房屋市場,未來首善之地寸土寸金的情況會越發嚴重,那麼,作為世界上最大中國城的台北,可能就真的會湧入大量中國人、把國人排擠到捷運尾站的住宅區。

其實,不管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當中國資本直接插手公司營運,本地勞工勢必俯首稱臣。在人浮於事的今天,儘管中資可能製造就業機會,然而,卻必須接受中國老闆的頤指氣使,是可忍、孰不可忍。

至於將航空站、港埠等公共建設開放給中資,更是開門揖盜。以色列在一九七六年突擊烏干達恩德比機場、成功救出被巴解羈押的人質,關鍵在於以色列援助建造,因此,對於機場構圖一清二楚。

我們可以想見,中資就是木馬屠城的第一步。


 

*台灣時報》2009/7/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