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曉雲、胡清暉/台北報導〕教育部研修完成閩南語課綱草案。國教司科長吳林輝說,修改幅度極大,現行二百卅三條能力指標砍成一百零二條,學習內容也簡單化,小一、小二只培養簡易的聽說能力,小三開始教拼音,小學維持必選、一週一節課,國中則為選修,新課綱將從一百學年的小一生開始實施。
此外,現行閩南語教科書百家爭鳴,各行其是的情況也將改變,吳林輝表示,教科書必須參考教育部國語會頒訂的「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編撰,從九十九學年度起送審。
目前小學生每週要上一節本土語言課,包括閩南語、客語及原住民語,由學生三選一,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修訂,客語及原住民語都在去年完成課程綱要修訂,唯獨閩南語課綱爭議過大,而延至今年修訂,新草案將在六月十二日送國中小課綱審議委員會審查定案。
教育部表示,現行課綱從九十二學年起實施,能力指標又多又難,有老師反映一週才一節課,八成達不到課綱要求;而前教育部長杜正勝時代研修的版本,擬把名稱改為台灣閩南語,要小一學台羅拼音,小三用閩南語寫e-mail,國中生會用閩南語寫部落格,獨尊台灣羅馬拼音,能力指標還擴增為兩百四十四項,加深難度引發各界意見更不一。
教育部長鄭瑞城上任後,改聘不同的研修委員,除了大減能力指標外,課綱審查小組召集人曾憲政表示,拼音法只是輔助工具,所以交由老師決定是採用台灣羅馬、教會羅馬、通用拼音或注音符號,而且延到小三再學拼音,而慣用閩南語的縣市,可以提早到小二教。新版也延後閩南語的書寫能力,小學一、二年級重聽說能力,只要學會日常的簡單用語即可。
板橋文德國小老師李素慧說,教育部現行綱要又多又難,造成有閩南語教科書有一百多頁,比國語課本還厚的怪現象,修改之後應該會比較符合教學現狀。台灣母語會會長張淑芬也贊成教育部修改方向,應讓孩子輕鬆快樂地學習母語。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施正鋒則擔憂,政策背後思維是把母語當成方言的一種,一週只有一小時母語課程,往往排在不好時段,師資上也不用心培養,學生自然不會重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