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行政院研考會最新的民意調查,有六成五的台灣民眾自認為是台灣人;如果將自認為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一成八加入,接受台灣人認同的比例高達八成三。更引人注目的是,自認為是中國人的比例,近三年來一再下降,只剩一成一五。
長期以來,台灣的社會分歧包括族群認同、國家認同、以及政黨認同的糾葛,彼此相互強化,甚至於造成國民對於國家定位徬徨無助。如果說族群認同是天生而沒有選擇的餘地,而國家認同、以及相關的國家定位,則應該可以有比較理性的想像空間。然而,由於中國國民黨政權戰後以來採取中國化政策,無形中將台灣貶抑為海角邊陲之境,連帶地,本土文化也被鄙夷為地方性的東方主義,土生土長的蕃薯仔自然不敢認同孕育自身的母土。
總是,天公疼憨人,前總統李登輝從外來政權接手,進而加速進行民主化的工程,特別是在一九九六年首度總統直選獲得選民的授權,終於可以放手從事教育的本土化,把過去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台灣文化,正式納入中小學的課程。透過「立足台灣」、以及「放眼天下」,實質上把「胸懷中國」虛無化了。
除了我們內部自己有意識地的努力,外部的力量也是塑造台灣人認同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中國的文攻武嚇。在一九九四年不幸發生的「千島湖事件」,讓台灣人深痛體會到中國這個遠親其實是個歹厝邊。在一九九五、九六年的飛彈危機,也讓不分族群的國人領悟到這個近鄰實在真土匪。在二○○三年世界衛生大會上,中國外交官沙祖康一句「誰理你們」,更讓全民認清對岸蠻橫無比的嘴臉。
其實,不管是任何機構所做的民調,一再顯現出一個無法阻擋的趨勢,也就是台灣老百姓的國家認同持續穩定成長,特別是未經冷戰洗禮的年輕一輩,他們的台灣人認同幾乎是不用質疑。相對之下,那些經過國民黨政府洗腦的中、壯年人,儘管是對於威權時代的戒嚴統治深惡痛絕,對於自己的國家定位卻似乎左右徬徨,仍然不敢有果斷的覺悟,也讓檯面上的政治菁英有首鼠兩端的機會。
民進黨政府在公元兩千年上台,原本有大刀闊斧的契機,扭轉百年來殖民統治所造成的自卑心態。只不過,或許是因為自詡以「新中間路線」勝出、過於沉迷於選票的計算,加上自信不足,不敢得罪保守勢力、甚至於百般巴結,因此,對於應該深化、廣化的台灣化任務,卻事事顯得父子騎驢、左支右絀,甚至於是自我閹割。譬如說,將本土語言提升為國家語言的作為,只因為少數舊勢力的反彈,政務官竟然不敢堅持立場,這當然是親痛仇快。
回首來看二○○八年的政黨輪替,與其說是選民對於馬英九的殷切期待,倒不如說是對於陳水扁的作為失望透底。支持者由歡欣鼓舞投票、含淚投票、到不流淚也不投票,當然是對於民進黨政府的食言而肥、甚至於將自己當作跑不掉的鐵票,心中有百般的無奈。
一年多來,我們原本寄望民進黨在蔡英文主席的領導下,或許會痛改前非。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看到派系傾軋不斷,看不到有任何走出亂象的前景。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在執政黨一昧向中國投懷送抱的險象中,在野黨政治人物也競相跨海朝聖,難怪,即使百姓對於國民黨的滿意度只有三成五,對於民進黨的滿意度也只有一成七。
此時,選民的意向相當清楚:一個顢頇無能的執政黨、加上一個只有派系而沒有國家的在野黨,即使選舉競爭再如何激烈也,也不過是重複聯合壟斷的戲碼,並非真正的民主政治。此時,要走出政治停格的困境,應該是選民重新思考政黨板塊位移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