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弘昇、徐偉文
綜合】
1990年12月1日,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也正式將客家政策,帶進民主選舉當中,爾後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掛牌,體現了客家族群的期待,從還我母語運動開始,20年來客家人積極參與政治,客家議題沒有在政治場域中缺席,接下來透過報導,看看這段期間,幾個重要的里程碑。
1990年12月1日,具有強烈使命感,與本土意識的組織,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後,由重量級知名客籍作家鍾肇政,擔任首任會長,並以〞新的客家人〞之理念,做為工作發展重點目標。
新的客家人,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認為,就是要為這個土地生根
,落實跟關懷,還有未來要怎麼走,並不是一味回顧過去光環,尤其到了選舉期間,台灣客協更成立〞新客家助選團〞,舉行全國助選系列活動,也在這個時候撰述〞客家白皮書〞,供支持候選人連署及運用,爭取客家公共權益,成為選舉關注的議題。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會長黃子堯:『客家的這些公共事務,不可以還是單打獨鬥,甚至也不是說一個人的成就,還是他們做出什麼奉獻,一定要藉著選舉的過程裡面,讓這些參選的候選人提出政見。』
自台灣客協提出,客家政策白皮書概念之後,讓日後的幾次大選中,都能看到候選人,特別關注客家族群權益。
2001年6月14日,客家族群引頸期盼,執政者兌現競選承諾的,行政院客委會正式成立,依法編列預算
任用職員,作為推動客家事務的火車頭。
除了行政體系,國會議員選舉,也是客家族群參政的重要管道之一看看近四屆的客籍立委,大約都在12%上下,但如果換成台灣人口比例,客家族群約有20%來看,席次似乎不成正比。
東華大學教授施正鋒:『桃竹苗或六堆都還好啦!河洛人(立委候選人)要來跟,我們客家的來比,比較選不上啦,不過我們現在可能會覺得,比較沒有代表的,就是都會區的部分,如果單一選區比較困難的時候,是不是有沒有辦法約束政黨,就是說希望它能從不分區的部分,讓客家族群可以達到某種比例。』
如果真的要從政黨不分區著手,勢必要有法源依據,最近行政院客委會,積極推動客家基本法立法,其中第四條,就有提出客家代表權的問題,層面包含中央政府機關及國會。
行政院客委會主委黃玉振:『全台灣的原住民才3、40萬,但是原住民的立委有6名,保障有6名,我們客家有500萬人口才多少?所以說很少啊!客家人的參政權,就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各政黨,我們的法律要明文規定,各政黨提名的不分區,應該要有一定的名額,有客家立委。』
過去客家族群、客家文化,長期受到社會忽視,還我母語運動,叫醒沉睡中的客家人,爾後也讓政府當局漸漸重視客家,而未來如何積極厚實自身權益,同時融入多元族群文化特質的,政治場域中,讓客家得到更多的保障,必定將是下一階段,客家運動所要努力的目標。
《新台灣新聞周刊》2008/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