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民族學院院長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 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一八九五乙未」不只是客家人的集體記憶,也是所有台灣人的*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教授兼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中國滿清政府在十九世紀末,為了爭奪朝鮮(韓國)主權而與日本打了一場甲午戰爭,在『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讓台灣淪為殖民地半個世紀,不過,也孕育了台灣人的民族意識。

雖然當時有「台灣民主國」成立,希望能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不過,由於被推舉為總統的唐景崧倉皇逃跑,號稱中法戰爭英雄的黑旗將軍劉永福也相繼潰逃,只留下揭竿而起的地方義勇軍挺身而出。

一八九五年,日軍在澳底(貢寮)登陸,在沒有遭到激烈反抗的情況下,順利揮軍進入台北城。究竟是外國勢力開門揖盜、還是本土商家引狼入室,迄今,歷史並未有明確的公斷,不過,自告奮勇領路的辜顯榮卻是從此家族榮華富貴。

由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師團,儘管北部的接收行動勢如破竹,在進入桃園、新竹、以及苗栗,卻是陷入膠著戰。特別是客家籍的的吳湯興、徐驤、以及姜紹祖,在群龍無首的困境下,毅然決然帶領家丁隘勇發動游擊戰。這場異族征服與義軍抗爭的拉鋸戰,史稱「乙未戰爭」。

這些秀才出身的地方仕紳,他們或許沒有所謂的國家意識,不過,既然土地是祖先胼手胝足辛辛苦苦開發而來的,豈容外人私相收授?是可忍、孰不可忍,當然要「gia菜刀、dau竹篙」。不要講太高深的道理,就是這一股保鄉衛土的氣魄,讓那些機關算盡的幾個大家族相形見慚。

然而,這並非只是殖民綏靖戰爭的一個小戰役,因為,吳湯興等人所關心的鄉土,並不限於成長的家鄉,而是把視野擴及整個台灣。因此,在新竹城淪陷以後,即使是缺乏糧餉,他們還關注彰化城的安危,揮軍南下試圖護城,最後,罹難於日軍的砲火之下。

如果客家人在意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豈會拋妻棄子、奮身不顧,千里迢迢前往閩南人聚居的彰化,螳臂當車,在位於戰略要津的八卦山與日軍力克敵犯?這種超越族群藩籬的無私胸懷,已經將清治時期的閩客械鬥情結化為灰燼,同時,也為現代的台灣民族主義鋪下不可磨滅的基礎。

在過去的歷史教科書,站在大中國的立場,對於清廷出賣台灣、以及清官無心捍衛台灣,應該是感到尷尬的,因此,相較於「霧社事件」,對於乙未戰爭大致是輕描淡寫般地冷酷。如果說歷史的述說忽視了客家人對台灣的貢獻,這是不公平的,同樣地,如果認為乙未戰爭只是客家人的共同經驗,這也是不夠的,因為,吳湯興等志士是為所有台灣人犧牲的,因此,這是屬於所有台灣人的集體記憶。

觀賞了「一八九五乙未」,彷彿又看了梅爾吉勃遜主演的蘇格蘭史詩「英雄本色」(Braveheart)、或是描寫愛爾蘭獨立運動的「豪情本色」(Michael Collins),原來,台灣人也有自己的民族英雄,一樣的可歌可泣,同樣地令人驕傲不已。

 

中國時報》2008/12/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