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上台百日,雖然還不至於百業蕭條,不過,迄今,由選前的「馬上好」承諾到選後的「馬上漸漸好」調整,我們可以看到,劉兆玄內閣不僅對於民間的困苦哀號無動於衷、老僧入定,更嚴重的是,新政府彷彿只要獲得馬總統的背書,即可穩坐四年的太平公,笑罵由人。
更令人無法置信的是,當初信誓旦旦「我們準備好了」的馬英九,面對輿論對於「六三三」政見跳票的質疑,竟然毫不靦腆地回答,是要到八年後才會完全達成,真令人懷疑,到底馬先生是在選前沒有說明清楚,還是故意含糊其辭、誤導選民。舊債還沒有還清,不要說本金,連利息到無法如期償還,哪還有資格侈談連任?
就民主政治而言,不管是參與式的直接民主、還是代議式的間接民主,不外服膺「三R」,也就是「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回應性」(responsiveness)、以及「負責任」(responsibility),那麼,馬英九政府或許取得多數百姓的授權,也就是就程序而言,透過總統大選贏得代表性,然而,馬總統所任命的劉內閣,施政的回應性嚴重缺乏,如果繼續聽任無為而治,折損的將不是劉閣揆的威望,而是馬總統的統治正當性。
我們可以看到,馬總統把第一任的施政重點放在內政,特別是權力拼經濟,因此,不管是國防、外交、或是中國政策,大體被視為爭議性太大而被低調處裡、甚於冰凍起來,相對之下,民生經濟如果有所表現,在選票上的投資報酬立竿見影,尤其是明年的縣市長選舉。如此的國政策略選擇,雖然稍嫌功利主義,未能顧全整體國家利益的考量,不過,既然有民意基礎當後盾,旁人不容置喙。
我們由內閣的組成來看,除了說在選舉過程中被化妝為「財經總設計師」的蕭萬長,因為曖昧的「備位副總統」憲政詮釋,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財經出身,加上其他相關部會首長,在八年之前,多為前總統李登輝領導之下技術官僚,因此,這可以說是標準的「財經內閣」,然而,目前政府被最為詬病的,就是沒有提出令人信服的總體經濟策略,因此,即使台灣經濟基本面完整,然而,民間因為看不到整體發展方向,未雨綢繆而不敢輕易消費,當然就不會有逆轉的跡象。
仔細考察「九萬兆」政府的財經思維,把所有的寄望放在與中國的經濟整合,也就是持續對於中國經濟倚賴的深化、以及廣化,說穿了,就是從生產到市場,不論是勞力、土地、甚至於資本,都要看中國的臉色、任人擺佈。只不過,不要說短期的中國觀光客都望穿秋水,連招生不足的大學院校,都要動到中國學生的腦筋上,真讓人不得不搖頭有中國這樣的鄰居,讓因循怠惰的政客,只會把台灣的經濟搞到「九萬走」(台語「走」,為「逃」的意思)。
為何李前總統培養的人馬、民進黨執政時期也積極挖角,現在卻陷入幾乎是束手無策的窘狀?最重要的裡由應該是領導力不足,也就是說,一群獅子如果是由一隻綿羊來領導,整體戰鬥力量是無法發揮出來的。當下,馬英九認為總統與閣揆有外交與內政的分工,劉兆玄雖然沒有民意基礎,不過,既然獲得百分之百的信任,就應該負全部的責任才對。
先前所謂的「回應性」,簡單來說,就是傾聽老百姓的聲音。誠然,政策的執行必須有一定的時間,才能有所具體的成效。然而,如果連起碼的說服力都沒有,那麼這是一個傲慢的政府;相對地,不管是愛台十二建設、還是其他擴大內需方案,都只是有聽到聲音、沒有看到影,如果真的是空無一物,買空賣空,那就是政治欺騙了。
到目前為止,我們看不到足以說服人的總體經濟計劃、也沒有誘人的財稅方案來促進消費,只看到政府首長競相扮演街頭叫賣的角色,可惜,無法讓人心動而想要購買,也就是說,連起碼業務員的銷售的能力都沒有,頂多只是打游擊的攤販,如此濫竽充數,哪有能力帶領台灣、度過難關?
奉勸劉兆玄院長,不要陷馬英九總統於不義,還是趕快下台一鞠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