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與中國協商必須步步為營 *
|
||||||||
施正鋒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
||||||||
繼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與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進行歷史性會面,中國海協會也正式行文海基會,邀請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以及秘書長高孔廉前往商議週末包機事宜。由於馬英九政府把國內經濟寄望在開放直航,因此,兩會復談消息傳來,坊間似乎多給予正面評價,甚於是有過多的企盼,令人擔心台灣方面是否會因為一廂情願而作作出非理性的讓步。
回顧台灣與中國在過去十年來的關係,李登輝總統時代終究有國統會、陸委會、以及海基會一條鞭機制的建構,不過,卻因為中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李總統被迫以「特殊國與國關係」定調,而「戒急用忍」則是經濟互動的煞車鼓。 在民進黨執政時期,陳水扁總統親自主導中國政策,除了說國統會被束諸高閣,陸委會與海基會若也有似無,幾乎是成為停擺的冷衙門。在大方向而言,忽焉「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忽焉「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搖擺不定,因此,即使是各派系要員競相走訪中南海,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當然也無法寄望對岸促成三通。
馬英九總統以立即三通作為政見裡頭的牛肉麵,無非把直航當作萬靈丹,因此,對於中當局的「一個中國」並未強力反對,也就是說,試圖以所謂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來加以應付。是不是因為馬政府如此的表態,讓中國覺得可以接受而願意開放三通?
我們注意到,在總統就職演說當中,馬英九提到「不統、不獨、不武」,表面上,似乎是面面俱到,既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推動與中國的統一。然而,就中國的立場來看,馬政府沒有前提式的「不獨」交心,恰好符合對方「反獨甚於促統」的優先順序,也就是說,在短期之內,如果無法馬上吞掉台灣,至少也要防止台灣繼續往法理獨立前進,因此,即使中華民國的存在就是「兩個中國」,也就阻絕「一個台灣、一個中國」的可能發展,兩害相權取其輕,當然是可以接受。
進一步來看,如果說台灣的經濟成長必須仰賴中國的善意,那麼,彼此的經濟關係就可以被對方當作政治操弄的籌碼。也就是說,只要三通直航變成台灣朝野夢寐以求的大補丸,那麼,經濟上的軟實力(soft
power)可以搖身一變為藥頭控制下線的嗎啡,中國不用再部署任何飛彈做軍事威脅,台灣只能俯首稱臣,如此飲鴆止渴,豈不令人擔憂?
我們也必須指出,儘管馬英九總統把「國共平台」當作二軌機制,換句話說,海基、海協兩會才是真正的官方一軌管道。然而,在馬政府與黨中央還在為了究竟要「以黨領政」、還是「以黨撫政」進行拔河競賽之際,中國刻意把兩會復談的人情作給吳伯雄,無形中扮演台灣政治天秤的關鍵法碼,長此以往,國民黨豈不形同引清兵入關的吳三桂?而馬政府豈願意自甘成為淪於蠻族的羅馬帝國?
由「連胡會」到「吳胡會」,我們觀察到,國民黨彷彿是樂此不疲,甚至於倡議成立「和平論壇」。坦承而言,由國共鬥爭到國共平台,我們樂見彼此一笑抿恩仇,不必把當年的中國內戰延伸到台灣與中國的敵視。然而,如果和平是建立在自我繳械,尤其自己人搶當馬前卒,那麼,來到台灣的中國國民黨,畢竟還是不能脫胎換骨、成為台灣的民主政黨。
最後,我們也必須提醒讀者,從馬總統的就職演說到吳胡會,所謂的「中華民族」說法甚囂塵上,難道這就是中國所劃設的「一個中國」框架?到底「民族」是指血緣、文化上的淵源,宛如美奧紐加等國與英國的安格魯薩克森關係?還是彼此是想像的共同體、希望有一天要統一為一個國家?我們以為,馬英九總統必須對老百姓說明清楚,讓選民可以思考自己對為國家定為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