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英九的政黨習題*
|
||||||||
施正鋒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
||||||||
贏得總統大選後,馬英九的人事佈局大致底定,也就是以劉兆玄為內政的執行長,全力拼經濟。至於傳出馬打算恢復資政、以及國策顧問的風向球,大致可以看出來,輔選大將如何論功行賞的課題尚待解決。
儘管國民黨在立法院擁有四分之三席次,不過,對於重大法案的推動,不要說劉兆玄,連馬英九都未必能壓制這些擁兵自重的地方霸主。如果說立法院長王金平必須保持起碼的議事中立,而遊走兩岸的連戰位居三公之尊,舉目看來,似乎就剩下黨主席吳伯雄具有號召群倫的威望。 在威權體制之下,國民黨政府實施黨國體制,立法院淪為行政院的立法局,不僅予人不良觀感,也提供黨外勢力衝撞國會的正當性。馬英九既然獲得過半選民的支持,自然不願意恢復過去「以黨領政」的做法。
那麼,政府到底要如何與政黨維持合理的關係?就我們比較熟悉的民主國家來看,譬如採行內閣制的英國、或德國,大致上是採取「以政領黨」的模式,也就是說,既然總理是由領軍勝選的黨魁出任,主導決策的當然是行政部門,而黨中央只有望風披靡的份。
不過,也有一些國家堅持政府的重大決策必須先取得執政黨的背書,譬如比利時、奧地利、以及義大利;他們相信,唯有這樣,才可以防止政治首長目中無人、睥睨一切,甚至於背離政黨的核心價值。其實,這未嘗不可視為民主政治下的另類以黨領政,未必不值一哂。
介於光譜上兩個極端之間的是「相互倚賴」的運作方式,雖然總理可以主導重大決策,不過,還是必須用相當的心血來說服同志,以便取得黨的政策背書,比如說荷蘭、以及北歐的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我們看到,他們服膺的依然是政黨政治的原型,強調「政黨政府」的實踐。
獨樹一格的是美國,一向走「黨政分離」的路子,也就是說,總統可以跳過政黨,直接面對選民、以及國會。與其歸因於美國的政黨體質為所謂的柔性整黨,也就是只有辦理黨內初選的功能,倒不如說是在總統制之下,即使朝小野大,只要執政黨在國會保有起碼的三分之一席次,就可以否決與總統相左的法案,政黨派不上用場。
陳水扁總統面對派系分享權力的挑戰,先是讓大家輪流當箭靶式的行政院長,再則指派代理人擔任黨主席,或是乾脆自己上陣就任,避免中常會上流彈四射。既然政黨已經虛無化了,就不用再煩惱散兵游勇在國會四處流竄。至於各種溝通平台,只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事先既不討論、事後也不用知會,旋即乏人問津、不了了之。
近日,國民黨提出「以黨輔政」的黨政協調機制,除了說委員會會議、以及政策協調會報是法案技術層次的平台,層峰會議則已經逾越馬英九所架起的閣揆這道擋火牆。試想,馬英九會甘心就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