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il.tk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民族學院院長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 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人才「擠擠」下的「滿漢內閣」*

 

 施正鋒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在蔣介石時代,國民黨政府大致是以軍事統治來掩飾外省族群支配的事實。蔣經國主政時期,應該是體會到本省菁英的相對剝奪感,因而有「催台青」的整合做法。李登輝總統任內提出「台灣人的悲哀」,希望外省人能理解台灣人對少數統治的不滿;儘管他先後加持宋楚瑜、以及馬英九,最後,還是被外省族群視為毀黨奪國的罪人。

陳水扁上台以來,雖然用人沒有明顯的族群偏好,外省權貴卻似乎普遍認為時不我與。不過,圈內人都知道,外省菁英在民進黨的管道較為通暢,除了說外籍兵團比較好用以外,或許是擔心被人指控有省籍情結,所以,必須矯枉才能過正。

當馬英九以七百多萬當選總統後,「省籍已經不是問題」朗朗上口,彷彿台灣的族群問題頓然化解。然而,在閣揆人選出爐之前,國民黨本土派一再表達的訊息與民間的企盼大體是一致的,也就是可以不分省籍、把選票投給一個外省人當總統,無非希望執政團隊顯現的是本省與外省共治的局面,透過權力的分享,來達到夥伴關係的建立。

如果說用人不必考慮族群背景,恐怕與事實絕對不符,否則,即將走馬上任的劉兆玄在宣布第一波人事名單之際,也不用特別指出「有無兼顧族群考量,看名單就知道」。同樣地,在總統可以欽點的國防、外交、兩岸首長當中,台籍的歐鴻鍊能脫穎而出,除了經歷完整,就是期待以其本省籍的身分,來平衡其他兩部會首長及可能的外省族群特色,用心良苦。

只不過,表面上看來,刻意呈現的「十七比三」閣員人數比,似乎恰好與族群的人口比相吻合,也就是所謂的外省人口大約佔分之十五。然而,族群政治學的核心在於象徵意義的詮釋,不是簡單的算術習題,光精算閣員的比例即可應付了事,還要看大家對職位的期待,否則,不要說難逃外人的惡意訕笑,連自己人私底下都難免有「滿漢內閣」的尷尬。

內閣成員的安排,不外考量忠誠度、以及專業能力,因此,所謂的「用人唯才」,恐怕只是不切實際的想法,還要看彼此的默契。問題是,不管是江丙坤、吳伯雄、吳敦義、還是詹啟賢,在「才德兼備」的最高標準下,為何他們恰巧通通沒有資格領導「財經內閣」,好像本省人只適合當副手、或是技術官僚?

在馬英九所認知的憲政體系下,我國目前是雙首長制,既然總統是由外省人領銜,行政院長如果能由本省人出任,或許更可以突顯國民黨是一個願意實踐族群協和的政黨。可惜,由選舉結盟的建構到行政團隊的安排,選前細膩的族群同理心,選後馬上被污名化為落伍的思維,雙方好不容易建立的互信基礎一夕丕變,真不知未來的立法聯盟要如何形成?


 

* 中國時報2008/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