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融冰後的洪水*
|
||||||||
施正鋒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
||||||||
由中國所主推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又一度在海南島召開。副總統當選人蕭萬長帶團與會,自許此行為「融冰之旅」,大有當年西德總理布蘭德揚棄「霍爾斯坦原則」(漢賊不兩立)、積極進行和解的氣慨。 不過,既然定調為「只談經貿、不談政治」,那麼,即將就職的蕭萬長提出「經濟四期盼」,也就是所謂「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十六字箴言,要如何在結婚前夕與老情人會面,試圖為馬英九的「九二共識」取得對岸的背書,恐非易事。 在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區域性的經濟整合卻方興未艾,進而有壁壘對峙的矛盾。如果說北美自由貿易區顯現的是美國對於歐洲聯盟擴張的不安,博鰲論壇則是中國對於美國推動主導亞太經合會所表達的焦慮。坦承而言,亞洲如果能出現諸如歐盟般的經濟整合,亞太經合會的可能性遠大於加掛型的東協,更不用說本質上定義為辦家家酒般的非國際組織。 在北京奧運會即將揭幕的前夕,中國領導者胡錦濤儘管在開幕式中高談闊論「不稱霸、不搞擴張」,然而,面臨新疆恐怖主義的威脅,加上臨時又蹦出來的西藏騷動,抗議之聲有如野火般燒遍世界,光是聖火的傳遞就焦頭爛額,豈有餘力面對馬英九派來的特使?既然博鰲論壇的大拜拜性質多於朝拜,中國頂多送個小禮物應付一番,國民黨未免是熱臉貼冷屁股 比較令人關心的是,面對中國經濟崛起所帶來的磁吸效應,台灣的政治領導者有何肆應之道。民進黨執政以來,企業界競相出走,不管是「積極開放、有效管理」、還是「有效管理、積極開放」,政府一籌莫展,頂多是以「歐盟模式」來做自我安慰,希望能東施效顰,或許能僥倖獲得對岸承認台灣的主權。 相對之下,國民黨對於台灣與中國的經貿交流,一直是採取樂觀的態度,換句話說,認為台灣持續的經濟發展必須仰賴中國的經濟成長,甚至於相信經濟來往有助於降低彼此的緊張狀態,也就是國際關係學裡頭的「功能主義」。 蕭萬長多年來倡議兩岸共同市場,最基本的假設,就是一相情願相信經濟整合能帶來和平。其實,中國方面早已提出陽謀,有朝一日,可以把台灣的經濟倚賴轉換為政治勒索的工具;問題是,台灣樂於編織套住自己脖子的繩索,懵昧地沉浮於洪水中而不自知。 在總統大選期間,對手以「一中市場」緊咬蕭萬長的共同市場說法,也就是中國勞力的自由進出。最後,馬英九以「不開放陸勞」作危機處理,才在中下階層票源中勉強得以止血。只不過,如果沒有勞動自由流動,只能算是自由貿易區,不能稱為共同市場;假設蕭萬長真的那麼了解經濟整合的發展,怎麼會不知道這些進程的差別? 與其說微笑老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老兵,倒不如說,他長期涉足的領域是對外經濟談判。拋開經濟安全的顧慮不說,圈內人大體知道,蕭萬長的協商個性是要五毛、給一塊,尤其是對台灣的農業部門並無深厚的感情,在農村經濟凋零、一洩千里的困頓之下,真不知要如何對他有所期待。 最令人好奇的是,馬英九自認為不懂經濟,因此,在選舉過程中將蕭萬長封為「國家經濟總設計師」;不過,馬英九既然認為當前的憲政體制屬於雙首長制,經貿事務屬於行政院長的職權,那麼,難不成,蕭萬長要兼任閣揆?退一步來看,如果副總統只是備位元首,老蕭還沒上任就在衝兩岸、外交,是否有點撈過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