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雜誌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拜登外交初探與台灣*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重回交往的基本傾向

此回美國總統大選戲拖棚,儘管川普陣營困獸猶鬥、零星官司不斷,由於各州選舉人已經在1214日投票,民主黨候選人拜登以306232票勝出,如果沒有意外,國會在16日正式計票,第46任總統將可在20日就職,屆時,將昭告天下新政府在未來四年的國政藍圖。當然,通盤的「國家安全戰略」不會那麼快就出爐,不過,由拜登在初選宣布的政見、以及他在春天發表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的〈為何美國必須再度領導──由川普手中挽回美國外交政策〉,仍然可以勾勒出他的世界觀、病理針、及藥石妙方。

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看,外交決定於國際體系的結構、及本身的實力與位置,相對地,自由主義則相信國際規約制度、及相互倚賴合作下的共存共榮;共和黨服膺前者,民主黨則擁護後者,兩者的共同點在於美國當仁不讓引領群倫,而差別在於安全、還是繁榮優先。冷戰結束,老布希躊躇滿志、柯林頓四顧茫然、小布希左支右絀,李伯大夢、龜兔賽跑,等到歐巴馬猛然一驚、回防揭「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中國悄然崛起、已非吳下阿蒙。

川普擊敗希拉上台,除了代表美國內部惡化的社會分歧、及政治對立,也反映的是民主黨的交往(engagement)政策無效,也就是說,跟中國的經貿擴張不僅不能催化共產政權的民主化,反而坐視對方發揮經濟力量、任憑在國際社會攻城掠地。川普商人出身,身邊環繞著一堆臭味相投的江湖術士,外包用人、推特甩人:他在商言商、討價還價,能要多少算多少。由於缺乏深謀遠慮、短視近利,捨棄龍頭樞紐的地位,老是指控盟友貪小便宜、搭便車,眾人只能搖頭。

川普一開頭溫良恭儉讓,對中國新疆維穩、及香港送中不置可否;只不過,隨著連任的壓力逼近,政績上必須有所亮點,開始在經貿上發動攻勢。終究,所謂「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的經濟民族主義口號只能消炎退燒,增加的關稅無法掩飾政府必須補貼農民的困境。當下,儘管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仍然佔有世界的四分之一,加上歐盟也有過半,然而,拜登不得不承認沈痾是美國整體生產力大不入前的事實,因此,他宣告上台後的重點將是提升國力,外交不會是重點。

 

軟索牽豬的中國政策

拜登擔任歐巴馬總統副手8 年(2009-17),相當程度幫忙外交生手分解憂,尤其是習近平擔任國家副主席(2007-12)之際,兩人來往互訪頻繁,促膝詳談、甚至於投籃競技,不敢說惺惺相惜,至少相信可以曉以大義。不過,在初選的過程,由於川普指控他是中國的傀儡,拜登被迫由原本對習近平的緩頰「不是壞人」,轉而厲聲撻伐為「身上沒有一根民主的骨頭」、甚至於惡言相向「這個傢伙是惡棍」(thug)。當然,選舉語言還是聽聽就好,畢竟是轉口作為大內宣用的。

拜登號稱有2,000多名外交顧問、細分為20多組,不過,他的外交班底基本上是歐巴馬政府部會次長扶正,眾聲喧嘩,整體看來,對於亞洲事務相對上是比較生疏,更不用說台灣。如果拿已經公布的相關人選來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算是政治圈白紙、而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是自由派的雅,由於兩者必須獲得共和黨掌有多數的參議院同意,應該是對中國比較沒有強烈好惡者;至於國家安全顧問人選蘇利文(Jake Sullivan),競選過程是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專長也不在亞洲,但早先跟過希拉,福禍難說。

當決策者有豐富的外交歷練、又展現相當的興趣,通常幕僚的影響力相對比較弱。拜登長期浸淫外交領域,除了蹲點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擔任主席8年,還自詡周遊列國、閱人多矣。人稱「喬叔叔」(Uncle Joe)的他相信見面三分情、津津樂道頑石點頭,迄今唯一確定的是就任後會召開全球性的「民主高峰會議」,究竟是否好大喜功,能否修補過去4年的齟齬、重返風華,有待觀察。拜登在外交上的三大支柱是安全、榮景、以及價值:國家安全是兩黨的起碼共識,經濟繁榮要兼顧症狀控制、及體質條理,人權、及民主則是民主黨的門面。

小布希在2001年當選總統後首度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丁,他的評價是,「我直視他的雙眼,發現他相當直截了當、值得信任,可以感受到他的靈魂意識(sense of his soul)」;當時普丁掌權才沒有多久,小布希與人為善,看到的是一位生澀而尋求西方認同的菜鳥總統。根據《紐約客》,拜登10年後以副總統身分訪問莫斯科,他當面嗤之以鼻,「我正視你的眼睛,認為你沒有靈魂」;只不過,他必須承認,普丁相當有禮貌地微笑答道,「我們彼此相知」。兩相對照,拜登可能是在暗示小布希視人不明,隱隱約約可以看出,他不會像川普那麼親俄、反中。

話又說回來,自從武漢肺炎肆虐以來,美國人對於中國的負面評價空前攀升,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10月初所公布的民調,竟然高達73%,光是川普上台就增加了20%。面對這樣的民意,拜登在短期內不太可能會對中國表達太友善的姿態;然而,由民主黨傳統的傾向來看,拜登至少不會把中國當作必須圍堵的威脅、而競爭的挑戰。如果說川普的大戰略是「務實的現實主義」,拜登看來會蕭規曹隨歐巴馬的「選擇性交往」,端賴議題、或場域的不同選擇進行有條件的交往,決定到底要採取競爭、還是合作。

文字方塊: 威脅文字方塊: 挑戰文字方塊: 伙伴文字方塊: 盟友文字方塊: 合作文字方塊: 競爭文字方塊: 結盟文字方塊: 圍堵文字方塊: 敵人文字方塊: 朋友文字方塊: 川普的戰略文字方塊: 拜登的戰略文字方塊: 選擇性交往文字方塊: 務實的現實主義

從國家安全的層面來看,川普援引日本前首相安所提出的「自由開放的印太」(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FOIP)策略,而拜登選後打電話給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韓國總統文在寅、及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稍加調整用字為「牢靠而繁榮」secure and prosperous),或許是希望不要給中國有針對性的感覺。至於所謂的「四方會談」(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 Quad),原本是安2007年所倡議,成員包括美國、日本、澳洲、及印度,是否能進一步深化為同盟、甚至於廣化為「亞洲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Asian NATO),有待觀察。

就個性而言,拜登比較像是務實的喬王,不像歐巴馬那麼天真、也不像川普那麼鬥雞;由於中國在軍力上尚不足以畏,美國暫且不用擔心對方妄想取而代之;既然當下還不是跟中國攤牌的時候,更沒有必要把台灣當作工具性的棋子。在十月,拜登以〈為我們家庭更繁榮的未來〉為題投書美國的華語《世界日報》,誓言「深化與台灣這個居領先地位的民主政體、主要經濟體,以及科技重鎮的關係」,稱許「台灣也是開放社會可以有效控制新冠病毒的閃亮典範」;不過,他也表示「我們將在符合美國利益的領域與中國合作,包括公共衛生和氣候變遷」,抹壁雙面光,對象是台僑、及中僑或是華裔選民。

倒是布林肯在五月接受訪問,惋惜台灣被排除在世界衛生組織門外、認為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可以多方有助於世界;他進一步表示,不管是共和黨、或民主黨主政,美國多年來與中國關係良好,要歸功於對中國與台灣關係所帶來的挑戰處理得當。在七月,布林肯老生常談強化台灣與美國的經濟關係、要幫忙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話鋒一轉「要是中國覺得可以免於懲處,不免令人擔憂她或許會認為同樣可以如此對付台灣」,雖然委婉、聽似提醒;他雖說「拜登一旦選上總統,將會揭露北京費盡心思介入、以提升台灣對民主的防衛」,然而,被問到是否意味拜登會像一些民主黨員所倡議、讓更多的戰鬥機到台灣,他沒有答案。

比較特別的是坎貝爾(Kurt Campbell),他擔任過歐巴馬政府的亞太助理國務卿,往前則是柯林頓政府的國防部副助理部長、參贊美國在1996年派遣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到台灣海峽,算是拜登外交顧問裡頭資深的中國通。他過去曾經表示不能接受中國和平統一,近日則兩度在台灣主導的會議上表示拜登政府應該鼓勵雙方對話;由於美國一向立場是不當調人,究竟是拜登在試水溫、還是智庫拿錢辦事?如果是後者,就必須探究已經連任總統的蔡英文到底在想什麼。

 

唾面自乾的經貿外交

拜登自知「購買美國產品」(Buy American)的老調只能暫時安撫中西部的勞工,而「美國製造」(Made in All of America)的政見更是與走全球化的東西兩岸財團立場相左,終究還是要正視美國吃老本、生產競爭力大不如前的窘狀,他的處方則是投資基礎建設、及教育。即使美中雙強不再劍拔弩張,彼此的經貿關係仍須調和,特別是拜登耿耿於懷的不公平貿易、以及智慧財產侵權;拜登一再強調會改弦更張,將採取多邊的途徑,也就是透過盟邦曉以大義。

在這樣的脈絡下,台灣與美國的互動將不再那麼明顯受制於美中交鋒,跟美國的經貿談判就可以有比較自主的空間。對於國家領導者而言,外交涉及國外、及國內兩個場域,也就是所謂的「二階競局」(two-level game),不可偏廢,除非是夜郎自大、或是扈從臣屬;尤其是經貿外交,同時具有政治、及經濟面向的考量,如果無法脫處理,究竟經濟手段是要達成政治目標、還是政治手腕用來追求經濟利益,終究,必須先安內、才有辦法外。

事實上,政府為了增加談判籌碼,國會可以監督名義跟行部門唱雙簧,朝野政黨也可以扮演黑臉白臉的角色,更不用說民間團體可以充當煞車,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內部的反對聲浪增加討價還價的縱深。美國豬、及日本核食是否進口,並非不可談,而是民進黨政府不肯傾聽民意,說法高深莫測、聽來諱疾忌醫。美國與歐盟國家儘管關係密切,對於後者的「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莫可奈何;同樣地,歐盟國家對於基因改造食品安全管理較嚴,美國即使再怎麼氣得牙癢癢的,也只能且戰且走。

蔡英文在2011年風光訪問美國,卻被英國《金融時報》潑冷水,坊間說法是歐巴馬的國家安全顧問唐尼隆Thomas E. Donilon故意放消息打臉;她在2015年捲土重來,進入國務院跟布林肯晤談一個鐘頭左右,美方此番相當安心。當小英宣布解禁美國豬之後,布林肯推文表示「對美國農民、牧人、以及經濟是好事一樁」,語焉不詳「與台灣更密切的經濟關係也會支撐我們共同的民主價值、及對區域和平及穩定的共同承諾」,讓人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英傑日前走訪台中,市長盧秀燕當面表達市民對於豬的疑慮,沒想到他竟然拂袖而去,事後還發表聲明表達不滿、指責「政治人物散播不實訊息」,囂張之至,難不成,他以為他自己是天朝上國派來的欽差大臣、或巡按大人?即使是把台灣當作朝貢國,難道不知道「厚往薄來」的基本做人道理?對於某的頤指氣使,民進黨不方便說的、由在野黨幫忙發聲,竟然指控盧秀燕是「突襲」、「不懂國際禮儀」,那是打自己的小孩給外人看;唾面自乾也罷,把反對黨戴上「親中反美」的大帽子,更是掩飾不了矮半截的奴才心態。滿朝文武、無一骨節,將來要如何跟中國周旋?

 


*《民誌月刊》2021/015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