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雜誌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99台北市郵政26-447

閱讀張忠謀*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張忠謀被稱為「半導體之父」、「晶圓教父」。原本在美國幫德州儀器打下半導體世界龍頭地位,四十一歲就升到集團副總裁,自稱「登高樓望盡天涯路」,沒有想到在五十歲遇到人生瓶頸,由研發被放逐到消費部門。徬徨之際,終於接受政務委員李國鼎邀請擔任工研院院長,在政府支助下於1987年創造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以新穎的營運模式吸引外資,台積電目前是全球晶圓代工龍頭。

張忠謀算出生於中國,先跟父母到香港、再轉往美國,比較像名主播宗毓華,跟早期移民美國的華人後代不同,也不太像戰後由松山機場出國的台僑。所以,當他在說自己是在「十幾年前到台灣」、「幾十年後來台灣」、「來台灣工作」,乍聽之下還以為是來自南洋的華僑。聽他憶及前妻「也是從上海來(美國)的中國人」,至少可以看出他認為在1953年結婚的自己是中國人、或「五十年代在美國的中國人」。

張忠謀在66歲岀版自傳上冊(1998),描述他對中國的記憶、及到美國念書就業的經驗,他認為「那幾十年是一個不同的時代」,包括自己、中國、美國、及半導體業,都是青春的「大時代」。他生長於戰爭期間,空襲印象跟台灣人的長輩相仿,差別在於前者面對的是日機轟炸、後者則是躲避美機來襲;至於小時候吃魚肝油、閱讀小說演義,也與我們這一代差不多。他回憶道,尊翁年老在美國的生活是安定的,卻「一直不能擺脫那股流亡異國、壯志未酬的憂鬱感」;對於戰後的台灣人來說,比較苦悶的是外來政權統治,總有幽幽的「欠栽培」無奈。

跟台灣過去的留學生最大的不同,張忠謀是高中畢業後到美國念大學(哈佛、麻省理工學院),接受完整的通識人文教育,或許較早擺脫傳統科舉的束縛,思考方式比較像美國人,清晰理性、合乎邏輯。最突出的是他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自傳中不時透露「捫心自問」的習慣,這應該是他能夠突破瓶頸、不斷進步的關鍵。因此,如果他不是選擇當科技人、或是企業人,應該會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難怪基隆市長林右昌認為他有資格當台灣大學校長。

張忠謀在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班兩度資格考試失敗,他認為這是「我人生最大幸運」,因為,完博士又如何?話又說回來,以他孜孜不倦、日以繼夜瘋狂工作的精神,「讀了又想,想了又讀」、「讀了又讀,想了又想」,為了寫論文徹夜不眠,說不定可以獲得諾貝爾獎?不管如何,他體會到「學校外面的世界,並非那麼充滿荊棘」,倒是對於年輕人的打氣。

他發現在美國公司,「『失敗』從不被接受;『挫折』可了解,甚至同情。但受挫者必須振奮重來,如果再有挫折、再重來,直到成功為止」。他尤其注意到,「連作業員都會提建議而且熱忱地提。他們的建議不一定被採用,但即使多次碰壁,他們仍會繼續不斷地表達意見」,讓我們領悟到美國強盛是有道理的,就不知道在我們的文化是否會被接受?

張忠謀以個人親身經歷建議大學生把四年的時光,「用來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和方法,同時培養邏輯思維及多方面的興趣…,而不要太專注」,聽起來符合博雅(Liberal Arts)教育的精神,雖然空谷足音、恐怕曲高和寡。他建議年輕人,「如果志在教授或研究,應先把學位讀畢才去做事;如果志在企業界,應先做事幾年再回學校」,問題是,一般人多半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同樣地,不知道他在業界的寶貴經驗,是否可以複製運用到國家,譬如以小博大?

在政治上,張忠謀堅持「維持中立」,他解釋道這是「兩邊都支持,並不是兩邊都支持的騎牆派」,也就是「永遠支持選出來的總統」,可以解釋為不押寶,代表的是企業界的無奈。儘管揭「不參與政治」,他在2006年以「善盡企業家社會責任」為由,擔任陳水扁總統的特使出席在越南舉行的APEC會議。在紅衫軍圍城之際,張忠謀被問到總統去留,他也表示這是政治問題、不表達任何意見。

一般認為蔡英文與張忠謀夫婦熟識,然而,他終究還是拒擔任總統府資政,理由依然是「沒有政治立場」,卻不忘澄清「我現在支持蔡英文總統」、因為「我支持民選的總統」。對於民進黨政府的「五加二創新產業」,張忠謀指出光推動新產業並不能補償老產業的衰退、批評政府帶動產業轉型不力提醒,也就是提醒不要忘記半導體。另外,有關於政府的經濟主軸「創新、就業、分配」,他認為創新與分配相互矛盾、唯有成長可以解決就業與分配的問題。

張忠謀不喜歡談理論,所以,當曹興誠表示「聯電是英雄創造時勢、而台積電是時勢創造的英雄」,他嗤之以鼻,認為是「無謂的討論」。不過,他在2018年前往巴參加APEC經濟領袖會議,侃侃而談「創新是經濟的引擎、市場經濟則是現代經濟的載具」。他不止談經營、策略、產業趨勢,甚至於還可以大談特談地緣政治,特別是引用國際關係學者Graham Allison的《注定戰爭》(Destines to War),預言美中貿易交鋒遠比當年美日貿易戰更嚴重,相當「博」。

如果比較在1990年代民主化的東歐國家、或經濟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共產權貴搖身一變為裙帶資本主義的影舞者,透過官僚獲得大量國家的注,相對之下,國民黨政府似乎自足於國營、或黨營事業,並不願意涉足需要競爭的產業。合理的解釋之一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際,中國的資本家判斷共產黨恐將跨海攻台,因此多半先逃難英國統治下的香港、隨後移民海外,當然也有少數在政局穩定後接踵來台定居,張忠謀屬於這類少數的特例。

張忠謀預告在退休後將書寫自傳下冊,令人好奇他跟台灣的感情如何。

 


*《民誌月刊》39期,2019/0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