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雜誌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我知道的辜寬敏*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我們的祖在鹿港,從小聽過辜顯榮年少輕狂「」的故事。老人家笑談,日本甲午戰後接收台灣,辜顯榮引日本兵入台北城,舉手遮陽被誤以為行軍禮,從此被日本人重用。我是在霧峰出世的,林家不喜歡日本人,聽到的評價是負面的。當年台灣人在殖民統治下出錢創立台中中,「創校五先賢」包含林獻堂、林烈堂、辜顯榮、蔡蓮舫、及林熊,可見他猶有台灣心。

國民黨人掛在嘴巴的老是辜顯榮的五子辜振甫,台灣派所認識辜老則是同父異母的弟弟辜寬敏。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在2000年岀版一本成立四十週年的書,輕描淡寫辜寬敏擔任過日本本部的委員長,我編的大事記在1972年寫著「辜寬敏會蔣經國」。聽仙逝的黃昭堂說過,辜寬敏如果要回盟,必須對當年不告而別道歉。儘管大家的目標相同,基本上相敬如賓,那是日本式的作風。

真正跟辜老真正有接觸是他在2010年創立新台灣國策智庫,邀請學者撰寫了一套《台灣國家願景──我們的主張》,希望能幫民進黨重返執政,我負責《族群政策》。那陣子時常跑位於衡陽路的智庫,會後分享二手煙,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一身白西裝,就像老照片中的日本時代紳士。當時擔任民進黨主席的是蔡英文,她在台灣大學校友會館接下這套白皮書,終究另起爐灶。

智庫搬到民權東路後開始定期公布民意調查,我偶而會受邀前往評論,會後留下來吃便當,聊得比較多。他說大學本來想要念法律系,尊翁告訴他當律師是幫有錢人打官司,所以改念政治系;另外,二二八事件爆發時人在香港,逃過一劫。有一回,他忽然提到自己的姓,好像找來去都是做壞事的意思。百思不解,或許是因為自己的文章引用過「辜顯榮比甘地,番薯簽比魚翅破尿壺比玉器」。

我曾經寫著:

 

一八九五年,日軍在澳底(貢寮)登陸,在沒有遭到激烈反抗的情況下,順利揮軍進入台北城。究竟是外國勢力開門揖盜、還是本土商家引狼入室,迄今,歷史並未有明確的公斷,不過,自告奮勇領路的辜顯榮卻是從此家族榮華富貴。

 

不過,辜老似乎不以為,每回都會很熱絡地招呼,好像是認識已久的老朋友,彷彿旁邊沒有其他人似的。這樣的感覺,在翠山莊會見李登輝前總統的時候後可以感受到,不過,他畢竟是台大農經系的老學長,因此,辜老滔滔不絕的熱情,讓我覺得受寵若驚。

比較尷尬的一次,是前副總統呂秀蓮有回要我陪往拜訪辜老。眾所周知,辜老對於女性從政相當有意見,曾經說:「穿裙子的不適合當三軍統帥」。副隨即回:「穿裙子的人是很不喜歡戰爭的」。事實上,不說他國的總統、或是總理,日本的防衛大臣已經有小池百合子、及稻田朋美兩位女性。還好,那回不談女性主義、或是男人沙文主義。

辜老分別在20122016年兩度登報,嘗試以「兄弟之」定位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基本上是訴諸「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希冀「哥哥照顧弟弟、弟弟尊敬哥哥」,企盼中國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幫助台灣加入聯合國。如果比較李登輝不假辭色的「歹厝邊」、呂秀蓮中性的「遠親近鄰」、陳水扁公媽隨人祀的「華人國家」、或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辜老顯然想要動之以情。

另外,辜老認為中國宛如英國,不免樹大分枝、兄弟分家;他指出,台灣跟美國、澳洲、紐西蘭、或是加拿大一樣,都是移民社會,終究會成立獨立國家。我們知道,美國與英、澳、加合組情報合作聯盟「五眼」(Five Eyes),最近為了抵制中國的電信巨頭華為,另外加上德國、法國、及日本號稱「新八國聯軍」,那麼,如果台灣跟中國是叔伯兄弟,究竟要如何定位?

辜寬敏在去年成立台灣制憲基金會推動體制外制憲運動,並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下台的行政院長賴清德應邀與會,直言台灣制憲的時機已到,期待「逆風蒼鷹再次展翅」。其實,他在八十大壽時就主張應該凍結中華民國「第一共和憲法」,至於「第二共和憲法」,只要合法、合情,叫什麼名字都無所謂,現在則進一步倡議使用台灣的名義制訂新憲法。

回到歷史公案,辜寬敏在胞兄辜振甫過世後接受訪問,認為父親是因為滿清官員已走,群龍無首、人心惶惶,所已被推派去引領日軍進程,從此飛黃騰達,卻留下「台奸」污名。他說父親有交代:

 

今天你父親要過世了,財產就分給你們了,這些財產不是你父親有本事賺的錢啦!你父親替台灣人做了一點事情,台灣人寄放在我這邊的錢。

所以我現在交給你們,你們有機會,你們要把這些錢再還給台灣人。

 

既然日本獨派大將王育德在台灣:苦悶的歷史將自己的父親列為「台奸第一號」,辜寬敏毅然決然加入台獨運動,出錢出力,他認為就是在完成父親的遺言,也就是在為台灣做事。那麼,辜家的歷史功過可以相抵嗎?這應該是辜寬敏寄望台灣人能告訴他答案。在台灣的歷史潮流中,想必也有不少人有類似的期待,唯有清過去、才能往前邁進。

相較於辜家是日本時代發跡的,還有更多「光復有到」的人。我們家在馬關條約後被迫西渡,當時鹿港已經泥沙淤積,「台灣籍民」來回廈門必須先北上。在舊報紙裡頭,可以找到曾祖父寄寓大稻黃玉階處、由李春生宴遊艋舺的報導。那麼,當時中部的仕紳又扮演怎麼樣的角色?如果再回首施、施世驃,「鹿港死(施)一半」,後人又如何面對歷史?

 


*《民報月刊》36期,2019/2月號,2019/2/1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