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home.gif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雜誌

F:\mail.gif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歷史背景

烏克蘭面積60萬平方公里,東臨俄羅斯,北鄰白俄羅斯,西接波蘭、捷克、以及匈牙利,南濱黑海、摩爾達維亞、以及羅馬尼亞,是歐洲最大的國家,肥沃的草原自古是穀倉。烏克蘭的人口4,555萬,近八成是烏克蘭人,最大的少數族群是俄羅斯人;在宗教上,七成五為基督徒,主要是東正教、天主教次之。在行政區劃上,烏克蘭分為24個省、以及一個自治共和國克里米亞。在外交上,烏克蘭傾向於西方國家,特別是有意加入歐盟,以制衡俄羅斯。

自古,該地迭遭異族統治,包括希臘、羅馬、以及拜占庭帝國,一直要到維京人的後裔在880年建立基輔羅斯,也就是三個東斯拉夫人現代國家(俄羅斯、烏克蘭、以及白俄羅斯)的前身,才算有自己的國家;該大公國在1240年亡於蒙果拔都西征,併入金帳汗國(又稱欽察汗國、朮赤汗國),從此,烏克蘭相繼被波蘭、立陶宛、俄羅斯、以及奧匈帝國等瓜分佔領。在十七世紀,烏克蘭人起義反抗波蘭統治,成立哥薩克國(Cossack Hetmanate, 1649-1764),在強權夾縫中苟延殘喘尋求自治,不得不臣服帝俄為保護國,最後還是被凱薩琳女皇廢止。

在十九世紀,隨著都市化及現代化,烏克蘭知識份子開始展開民族再生及社會公義的努力,現代的民族主義出現。不過,在這時候,烏克蘭人也隨著俄羅斯帝國的擴張移民中亞、以及西伯利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烏克蘭人分別為奧匈帝國及帝俄打戰;在戰爭後期,俄羅斯陷入革命,烏克蘭捲入俄國內戰,共有150萬人喪命。終究,烏克蘭西部被波蘭併吞,原先的自治承諾終究落空;被蘇聯征服的東部則成立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成為蘇聯的十五加盟共和國。

1920年代,蘇聯在本土化(Korenisation)的政策下鼓勵當地文藝復興,因此,烏克蘭的語言及文化獲得復甦。不過,在1930年代,為了配合蘇聯的工業化政策,住在城市的勞工地位大為提高,俄羅斯語言及文化水漲船高;這些人對於烏克蘭化、或是去俄羅斯化的運動無動於衷,對他們來說,做為烏克蘭人、或是俄羅斯人並沒有多大差別,很現實。相對之下,廣大的農民遭到慘重的打擊,特別是史達林為了增加農產及工業投資,強迫實施集體農場,在1932-33年間,造成將近一千萬人餓死。莫斯科有系統地迫害烏克蘭的作家、藝術家、以及知識份子,連烏共也因「民族主義偏離」而被鬥爭;在1929-38年間的兩次大整肅,總共有68萬烏克蘭菁英被殺,包括五分之四文化菁英、以及四分之三紅軍高級軍官。

二次大戰爆發後,希特勒在1939年入侵波蘭,東西部分別為蘇聯及德國瓜分,烏克蘭人在蘇聯的統治下才首度重逢,真是諷刺。納粹在1941年進攻烏克蘭基輔,紅軍60萬人戰死或是被俘。在二戰中,蘇聯紅軍死了870萬人,其中有140萬人是烏克蘭人;據估計,烏克蘭人死亡人數在500-800之間,加上700個城鎮,28,000村落被毀。在1946-47年,據估有幾萬人因為旱災飢荒而死。戰後,有20%的烏克蘭人被流放;另外,境內的日耳曼人、以及韃靼人(Tatar),也分別有45萬及20萬被遞解外地。

烏克蘭在1945年加入聯合國(國三席),實際上臣屬蘇聯。在蘇聯統治時期,烏克蘭是被規劃為工業區,因此是製造業的重心,譬如蘇聯的第一部電腦室在基輔完成的。另外,在1986年發生核災的車諾比,也是位於烏克蘭。

烏克蘭在1991年公投前途,投票率84.18%,有90.32%選民贊成獨立。根據1991年制訂的憲法,烏克蘭的憲政體制屬於半總統制(又稱雙總長制)。不過,國會在2004年修憲,朝向總理權力較大的內閣制。憲政法庭在2010年宣布先前的修憲無效,重新調回總統權力較大的憲政運作。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在2010年當選總統;今年二月,經過歐盟的斡旋,亞努科維奇與反對黨達成共識,同意恢復2004年的修憲體制。然而,在第二天,國會將他罷黜,推選議長圖奇諾夫(Oleksandr Turchynov)為臨時總統,亞努科維奇他直昇機倉皇落跑,向俄羅斯尋求庇護。

烏克蘭的總統一任五年,過半數決,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人獲得過半選票支持,就必須舉行第二輪頭票。第一任總統克拉夫丘克(Leonid Kravchuk獲得61.6%選票支持,第二任總統庫奇馬Leonid Kuchma1994年於第二輪以52.3%勝出,又在1999年於第二輪以57.7%連任。在2004年的總統選舉,亞努科維奇在第二輪擊敗尤申科Viktor Yushchenko),然而,因為被控作票而導致「橙色革命」,最高法院要求重新投票,最後,尤申科以51.99%贏過亞努科維奇的42.0%。在2010年,亞努科維奇捲土重來,在第二輪以48.95%打敗稱辮子公主的提摩申科Yulia Tymoshenko)的45.47%。今年的選舉將在525日舉行。

 

政治動亂

烏克蘭從去年十一月開始進入動亂,政府血腥鎮壓造成近百人喪生,被國會罷黜的總統亞努科維奇倉皇逃往莫斯科尋求庇護。當下,俄羅斯總統普丁要求國會授權派遣六千人部隊進駐烏國南部克里米亞半島,同時沿著兩國邊界展開軍事演習,兵臨城下,頗有當年攻打喬治亞的姿態;屆時,只要俄羅斯以「保障和平」為由大軍壓境,烏克蘭東南半壁恐將失守。

此波烏克蘭的政治騷動,是2004年「橙色革命」的延續。當年,原先擔任總理的亞努科維奇接班,被控指控買票、作票,人民以和平的方式展開抗爭,最高法院裁決重新舉辦二輪投票,由反對派出線。可惜,接任總統的尤申科與總理提摩申科同床異夢,政治盟友分分合合,再加上只會以國庫討好選民,對於經濟停滯、及通貨膨脹一籌莫展,終於讓班師回朝的亞努科維奇在2010年當上總統。

在去年底,親俄的亞努科維奇拒絕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又被質疑跟俄羅斯有暗盤,引發群眾嚴重抗議;經過三個月的對峙,沒想到政府向手無寸鐵的百姓展開血腥鎮壓。儘管總統在德國的斡旋下同意讓步,包括修憲恢復內閣制、削減總統的權力、及提前大選,不過,終究民眾的怒火還是不可收拾,甚至於國家瀕臨分裂、並遭來外力介入。

在虎視眈眈的巨鄰旁邊,小國如果要維持本身的獨立自主,內部的共識是必要的條件。烏克蘭原先是蘇聯的第二大經濟體,在獨立後的前十年,由社會主義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並不順遂,國民所得降低60%,進入二十一世紀才漸漸穩定,每年有7%的成長率。然而,由於俄羅斯以廉價的天然氣讓烏克蘭吞下,虛胖的經濟成長指標讓政客沖昏了頭,彼此忙著相互傾軋而疏於經濟體質調整,面對突如其來的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當然無力抗拒俄羅斯的威脅利誘。

烏克蘭是在蘇聯解體後於1991年獨立,然而,由於過去計畫性經濟結構的制約,一直無法走出蘇聯控制的陰影。儘管主政者有「脫俄入歐」的打算,希望成為歐盟東擴的最前線,不過,由於歷史的發展,國民的看法南轅北轍:東部居民多操俄羅斯語,傾向於「大斯拉夫主義」,當然支持跟俄羅斯維持親密關係;西部則擁抱「歐洲認同」,對於俄國戒慎小心,尤其是擔心經濟倚賴會成為政治附庸。也就是說,國家認同決定國家政策,包括經濟政策。

面對文攻武嚇及經濟威脅,最後一道防線是國家領導者以及國民的國家認同。就烏克蘭的族群組成而言,俄羅斯裔的人口只17%,不過,有將近27%的國民自認為同時是烏克蘭人及俄羅斯人,由此可見,血緣並非決定國家認同的關鍵。從語言層面來看,由於俄羅斯語是蘇聯統治時期的實質官方語言,難怪迄今仍有高達三成的百姓以俄羅斯語為母語,類似於我們的國語人;再細看之下,竟然有三分之一的烏克蘭裔偏好俄羅斯語,特別是在都會區,所以,這也不是單純的地域問題。

 

克里米亞

此回烏克蘭動亂,癥結在於俄羅斯不甘對方擺脫殖民控制,因此慫恿烏國境內俄裔、及親俄勢力推波助瀾,特別是在南端的克里米亞半島,藉口應邀維持和平派遣北海艦隊官兵登陸接管。俄國之所以能遂行併吞的野心,就是透過移民政策,一方面放逐在地的克里米亞人,另一方面大量移入俄羅斯人,造成人口組成豬羊變色的事實,再伺機脫離烏克蘭。

克里米亞位於黑海北岸,面積26,000平方公里,人口將近200萬,俄羅斯裔六成、烏克蘭裔四分之一,而原本的住民克里米亞族人(韃靼人)只有一成稍多。由於位於歐亞大陸交界要津,該地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外來統治者包括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蒙古金帳帝國等等,在十五世紀中建立自己的汗國。不過,終於還是在凱薩琳女皇主政的時候,被長期在南疆尋求溫水港的帝俄於十八世紀吞噬。

經歷克里米亞戰爭蹂躪,克里米亞人在十九世紀中葉又面臨政治迫害及土地流失,只好集體流亡到同屬回教突厥的鄂圖曼帝國。直到十九世紀末,當地族人的人口還佔有三分之一;在一次大戰後,經過兩次飢荒,剩下的人口只四分之一;二次大戰後,史達林以協助納粹為由將所有族人押解放逐烏茲別克,將近半數死於路途。雖然在1967年獲得平反,蘇聯還是禁止族人返鄉;要到烏克蘭獨立,克里米亞人才得以合法返鄉。

1954年,蘇聯頭子赫魯雪夫以慶祝俄羅斯與烏克蘭結合三百年為由,將克里米亞「送給」後者,這是目前俄羅斯要求「歸還」的理由,認為違背當地住民的意願。究竟赫魯雪夫的盤算是甚麼,迄今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身為烏克蘭人的他私相授受。問題是,即使俄羅斯裔目前是克里米亞的多數族群,卻多為戰後的新移民。事實上,諸如車臣等戰後被放逐的民族,終究都獲准回到祖國,為何蘇聯拒克里米亞人歸鄉?應該是該地自從十九世紀下半葉已成俄羅斯的避暑聖地,尤其是號稱醫療旅遊,權貴在此擁有不少房地產;如果讓克人回來,將無法處理產權的問題。

蘇聯解體後,54%的克里米亞住民在1991年的公投支持烏克蘭獨立,然而,如果以六成的投票率來看,實際上只有不到四成的住民投票贊成。儘管俄羅斯在1994年與烏克蘭交換備忘錄,誓言尊重領土完整,並經美國、英國、及法國見證,然而,在親俄的亞努科維奇傀儡政權被罷黜後,普丁顯然覺悟還是必須先下手為強,否則,長期盤據不放的溫水港勢將不保。

原本,烏克蘭境內的俄裔公民就可以擁有俄羅斯護照,另外,經過幾百年來俄羅斯化教育,有77%的克里米亞住民把俄語當作母語,當然不會拒絕俄國護照。儘管有七成的住民視克里米亞為母國,不過,也有三成自認為是俄羅斯人。此番,俄羅斯大肆發放護照,就是要擴大保護僑民的依據,也為公投製造人口的優勢。俄國炮製先前入侵喬治亞的戲碼,扶植俄裔的阿布哈茲(Abkhazia)自治共和國、及南奧塞提亞South Ossetia)自治州獨立,手段一樣拙劣。

 

結語

克里米亞議會在36日決議脫離烏克蘭而與俄羅斯合併,並宣布在316日舉行公投;聯合國安理會在15日討論不承認公投結果,被俄羅斯悍然否決。官員宣布97%住民支持與俄羅斯統一,克里米亞在17日宣佈獨立,並在18日與俄羅斯簽訂條約加入聯邦。人為扭曲,乞丐趕廟公,侈談民族自決權,公投的結果不被世人接受,美國、歐盟、以及大多數北約國家認定公投不合法,聯合國大會也以10011票(58國棄權)反對併吞。

在這同時,烏克蘭東南半壁也發生動亂,叛軍佔領政府單位,要求公投獨立,甚至於宣佈成立人民共和國。美國、歐盟、烏克蘭、以及俄羅斯在日內瓦會商,要求民兵繳械撤軍,同時應允談判提供自治。烏克蘭政府一方面要求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另一方面同意舉辦全國性公投,決定是否將烏克蘭由單一體制調整為聯邦制。

烏克蘭在獨立之際宣布中立,同意將境內的核子武器交由俄羅斯銷毀,同時持續採取裁軍,並計畫將徵兵制改為志願役。面對俄羅斯的侵門踏戶,烏克蘭似無招架的能力,在克里米亞的烏克蘭軍隊原本就只是象徵性質,光是駐紮在半島西塞凡堡(Sevastopol)的黑海艦隊就有一萬部隊。不管是鄰近的歐盟、還是隔洋的美國,鞭長莫及、色厲內荏,唯有天助自助,這應該是對台灣的最大啟示。至於公投,大家都可以玩,未必是萬靈丹,還是要小心劃。

 


*《台中一中校友通訊》,29期,2014/04/3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