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網路訊息臉書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四個問題*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

朋友問了四個問題,有點像是當年博士資格考,僅供大家參考:

 

台灣如何調整改變馬英九八年的傾中政策

從各方面的跡象來看,國民黨即使成功「偷倫換柱」,距離明年的大選不到百日,除非有其他不可抗拒的力量,民進黨應該可以大獲全勝,包括蔡英文可以取得過半的得票率,在國會也可以結合進步力量獲得過半席次,將可以一擺過去陳水扁政府執政八年朝小野大的困境,在選民的託付之下,全力實踐她對於人民所做的承諾。

我們知道,馬英九在2008年上台以來,儘管表面上誓言「不統、不獨、武」、宣稱「和中、友日、親美」,實際上採取的是毫不掩飾的傾中政策,也就是說在華而不實的「九二共識」迷思下,對外附和中國的「一個中國」、對內以「各自表述」欺騙老百姓,朝著終極統一的目標邁進。特別是從ECFA的簽訂到硬是要闖關的服貿協議,馬英九政府在經濟上完全向中國靠攏,讓台灣失去政治獨立所依據的經濟自主,終於導致太陽花學運的反彈,也就是拒絕臣服中國。

蔡英文主席的訴求是保持現狀,具體而言,就是「包括維持台灣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和既有的憲政體制,以及兩岸之間要維持和平穩定的發展關係」,可以看出,就是要在現有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款體制下,先著手內部的民主鞏固、再進而追求跟中國的和平關係。換句話說,在她第一任總統任期,應該會是把重點放在國內的政治經濟發展,與中國不會有太進的互動。我們主張,政府應該暫停所有跟中國進行的經貿談判,重新評估這些對於台灣總體經濟安全的影響,同時,我們也要呼籲新政府,任何走向深水區談判的嘗試是極度危險、而且是違反民意的。

 

中國大國崛起對亞太安全的影響?

中國自從從事經濟改革以來,國力大為提升,所謂「四大現代化」的目標也漸次達成,在戰略上已經由過去的韜光養晦,改弦更張為要跟美國一別苗頭。儘管在表面上,中國尚且不敢公然挑戰美國的獨霸,然而,由東海釣魚台、到南海人造島礁,在可以看出中國亟欲突破美國在西太平洋所建構的防線。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強權,即使強調和平崛起,目前的中國宛如當年的普魯士、或是日本,也就是意欲改變現有的國際結構。

究竟中國是否會甘於當現狀型國,還是會急於出頭當改變現狀的修正型國家,值得我們密切觀察。只不過,我們必須指出,正當中國領導者習近平因為貪而焦頭爛額之際,是否會為了轉移焦點而對外進行冒進的軍事行動,值得我們的觀察。由中國所推動的「一帶一路」來看,似乎試圖在戰略上突破美國的轉性圍堵,然而,美國在中亞也有斬獲、更不用說在東協及南亞的強化,尤其是越南及印度。不管是攻擊、還是防衛性,中國由陸權國家走向藍海,這是亞太安全的最大挑戰。

 

美國重返亞太平與美日新安保條約的影響?

美國自從九一一事件以來,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反恐,特別是進軍中東進行綏靖,作為全球的領導者,難免左支右絀,對於亞太地區多少希望稍安勿躁。儘管美國在太平洋有三道島鏈防線,APEC卻還是無法深化,以致於讓中國趁虛而入,以東協為基礎大肆蠶食鯨吞。歐巴馬政府的重返亞洲政策,總算是遲來的回應,而TPP可以說經濟層面的起碼佈局,尚難看出美國是否有積極肆應中國挑戰之意。

日本國會日前通過安保法案,授權政府派兵海外作戰,表面上是捍衛海上油輪的暢通航線,實際上也是反應對於中國四處衝撞挑釁的不安。日本與中國的歷史恩怨,必須由兩國從事和解,外人不能置喙。不過,由於日本過去與台灣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即使沒有正是邦交,我們當然樂見安政府願意扮演更積極的區域維持和平者角色。同樣地,我們也期待日本與中亞、東協、南亞國家有更多的經濟互動,創造更多的合作機會。

 

台灣怎麼在這多重關係下掙脫出有利發展?

台灣作為一個新興的民主國家,最大的挑戰是中國併吞的野心、以及在國際社會的封鎖。儘管朝野政黨對於民族認同有不同程度的差異,珍惜現有的民主生活、以及經濟成果,應該是所有兩千三百萬人的共識。我們既不願意束手就擒,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強化自我的防衛能力,同時透過跟美國、以及日本的民主同盟關係,為捍衛亞太的和平穩定共同努力。換句話說,作為一個在國際社會上值得令人尊敬的一員,台灣必須更積極的參與國際事務。

在過去,國民黨政府於傳統大中國的傲慢,自以為世界強國而睥睨其他國家,在外交上只重視歐美、敵視日本。我們主張,在蔡英文所領導的新政府,應該把視野擴及其他地區,不只是南向而已,譬如南美、東歐、以及中亞。此外,我們的長期目標應該是跟當地人民的交往,久久長長,而非著眼於短期的邦交、或是菁英收買。我們主張,當政府面對兵源過多之際,不如擴大外交役,也就是鼓勵年輕人擔任和平使者,到世界各地擔任志工,展現台灣人對於國際社會的關懷。

 


*臉書2015/10/2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