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網路訊息/臉書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給《自由時報》的一封公開信*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總編輯先生:

 

今天貴報在第二版刊載記者陳慧萍報導〈呂倡「台灣和平中立」日退將投書反駁〉,其中第三、四段有關於敝會在昨日舉辦的「認識中立國學術研討會」,我們覺得高度選擇性,並未平衡呈現會議的論文、以及對話,身為研討會的召集人,我們認為對於用心準備的論文發表人、以及評論人相當不公平。

 

研討會的起源在於前副總統呂秀蓮在去年倡議台灣和平中立,反映不少台灣人多年來的企盼。當時,敝人受邀參加座談會,就可行性而言,初步感覺與三十年前所學的國際法有所差距,因此建議能擴大邀集學者深入探討,希望能透過有結構性的知性對話,為台灣的前途找出可以強化主權獨立之途。

 

這場研討會就是眾人研究的初步成果,中研院廖福特由國際法、敝人由國際政治切入,加上其他十人的個案研究,嘗試著去了解瑞士、奧地利、瑞典、芬蘭、比利時、愛爾蘭、土庫曼、哥斯大黎加、日本、及美國的中立國或中立政策,特別著重其動機、條件、以及過程,希望能科學地進行描述、解釋,並提供政策建議。儘管大家未必有百分之百的共識,我們認為引言及評論都相當理性及中肯,而且值得進一步再作深化的探究。

 

然而,看了貴報今天的報導,讀者未必能獲得比較通盤的理解、甚至於恐怕會有負面的聯想。譬如所謂的「永久中立」概念,在學術上的意義相當明確,就是「平時不結軍事同盟、戰時不捲入他人紛爭」,並非消極地孤立、也不是自我解除武裝、更不是放棄台灣獨立。坦誠而言,可行與否是一回事,至若選擇性曲解,對讀者相當不公平,而且也失去媒體的教育功能。

 

事實上,包括作者廖福特教授、以及評論人姜皇池教授都同意,他們是從國際法了解永久中立的規範,至於真正的實踐,各國有不同的路徑,還是端賴國際政治的運作。如果有機會聽完一天的討論,參與者應該會有共同的感想,就是永久中立是可以值得探討的途徑,另一個重點是內部如何獲致共識。

 

我們必須指出,與會學者都有起碼的認識,永久和平的必要條件是自我武裝,也就是武裝中立、而非自我繳械,貴報記者「主動解除軍備」的描述恐怕有誤;同樣地,「恐陷入極端危險境界」的用語,在去脈絡化的情況下,不幸犯了稻草人的謬誤。

 

另外,姜皇池教授對於廖福特教授的論文提出剴切的評語,至若所謂「不做任何可能捲入戰爭的行為,但是台灣有這種空間嗎?」等,用字比較鬆散,因為中立的基本要求是不結軍事同盟,而台灣目前與美、日沒有邦交,更不用說軍事同盟,和平中立並未改變現狀;此外,如果台灣有一天中國膽敢武力侵犯,我們當然有迎頭痛擊的權利、與中立並無抵觸,因為自衛是所有國家的基本權利。

 

最後,賴怡忠教授試著結合芬蘭化、以及戰略孤立兩個概念,相當有創意,不過,邏輯上還有討論的空間,評論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暨戰略研究所教授翁明賢有十分精彩的對話,可惜記者隻字不提。事實上,芬蘭在戰後面對蘇聯孤立無助,如非採取中立戰略應付,極可能難逃東歐國家落入鐵幕的命運。

 

總之,台灣面對中國併吞的諸端作為,美國態度曖昧、日本噤若寒蟬,我們要如何走出困境,可以努力各種其他國家走過的路;只要目標一樣,手段可以相互強化,並非相互排斥。如果和平中立是可欲的目標,至於可行性如何,還是可以集思廣益、他山之石,而非毒蛇猛獸。

 

台灣人如果有夢、卻不敢追尋,那是丟臉而懦弱的表現。

 

媒體如果不能公平再現知識、不能促進理解或是相互對話,相當可惜。是盼。

 


*臉書2015/03/2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