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home.gif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網路訊息臉書

F:\mail.gif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挪威的百年獨立努力*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在歷史上,挪威曾經三度與瑞典結合,前兩次(1319-34, 1449-50)是為了共同對抗丹麥,第三次(1814-1905)則是逼婚,瑞典用挪威來彌補在1809年失去芬蘭之痛。三國之間糾纏不清,挪威成為丹麥與瑞典之間的夾心餅,背後又有強權的競逐。在1397-1814之間,挪威與丹麥結合;丹麥在拿破崙戰爭(1803-15)落敗,被迫簽訂Treaty of Kiel,割讓挪威給瑞典。挪威人不從,宣布由丹麥獨立,旋被瑞典擊敗,簽訂Convention of Moss,修憲接納瑞典王Charles XIII兼挪威王;直到1905年,挪威議會片面宣佈分離,公投獨立、並選出自己的國王Haakon VIII,瑞典被迫接受。

挪威在1397年跟丹麥、以及瑞典結合為「卡爾馬聯盟」(Kalmar Union),統一北歐三個王國為個人的「身合國」(personal union);表面上,挪威還維持王國,實質上是丹麥的一個省分。當時的攝政太后Margret I向日耳曼人宣戰,封鎖貿易、增加課稅,引起挪威人反抗;不過,挪威人的Council of State太弱,不敢退出聯盟。Margret I採取中央集權統治,政策上比較照顧丹麥人,挪威及瑞典人數較少,無力對抗。

終於,瑞典在1523年脫離聯盟,卡爾馬聯盟解體,挪威成為「丹麥挪威」(Demark-Norway)聯合王國的小老弟,國王Frederick I駐節哥本哈根。Frederick I支持新教,不受挪威人歡迎,主要是有自己的全國性教會,另外,由於他們過於貧窮,教士沒有機會腐化:原先,國王答應不會引入新教,卻食言而肥,大主教Olva Engelbrektsson帶領抗爭,並且迎回流亡在荷蘭的老王Christian IIChristian II一上岸便遭到奇襲,死於獄中。

Frederick I死後,三子爭奪王位內戰,Olva Engelbrektsson趁機領導起義,未獲得熱烈反響,被出線的Christian III放逐。在1536年,挪威王國被貶為丹麥的一個省分;次年,丹麥在挪威強行行新教,並把教會的貴重東西掠奪到哥本哈根。接著,丹麥語書寫方式引入,挪威語成為方言。在1660年,丹麥成為專制王朝,挪威雖然可以保有自己的軍隊、法律、以及錢幣,卻被劃為三個省,實質上交由1,600名外來者統治。

瑞典自從割席而去,與丹麥一直不和,挪威成為出氣桶。瑞典先後在156716441658、以及1716年入侵挪威,希望挪威脫離與丹麥的結合,終究目標則是直接併吞、或是至少結合;不過,這些征戰及侵略讓挪威人相當反感。特別是在17世紀,瑞典成為區域強權,與丹麥挪威交戰不已,挪威人必須出兵打戰:首先是在1611-13之間,八千名挪威農民被徵兵打戰;接著,丹麥為了參加三十年戰爭(1618-48),將全國劃分為6,000個區塊,每區必須派出個人去當兵,結果敗給瑞典;最後在第二次北方戰爭(1657-60),丹麥又落敗。

18世紀,挪威因為木材外銷而經濟繁榮,在聯合王國的地位漸漸提高。由於挪威人開始有自信起來,新興的經濟菁英不免質疑哥本哈根的政策是挪威進步的障礙,甚於認為中央政府只考慮丹麥的利益。當時,所謂的「木材貴族」認為瑞典比較像是伙伴,可以發展貿易跟政治關係。進入19世紀,雖然獨立運動尚未普遍,不少挪威的權貴已經私下表達能跟丹麥分手的期待。

在拿破崙戰爭(1803-15),丹麥挪威原本希望保持中立,不過,由於英國在1807年突襲挪威的海軍,挪威被迫結合法國以對抗英國,因此只好在1808年向瑞典宣戰。由於英國切斷丹麥與挪威之間的聯繫,挪威成立臨時政府自力救濟,這是丹麥君臨世紀以來,首度有自己的民族政府,同時也證明,在軍事封鎖下,自治政府有能力解決糧食問題。瑞典於1809年入侵挪威,Christian August親王領軍對抗優勢的敵軍;由於俄羅斯在1808年入侵芬蘭,瑞典兩面作戰受挫,在1809年跟挪威簽訂停火。

弔詭的是,瑞典人因為不滿國王Gustav IV的表現,將他罷黜,迎Christian August親王為王,希望能討好挪威人,為兩個王國的結合鋪路。可惜,他沒多久病故,瑞典人再推法國元帥Jean Baptiste Bernadotte為王儲,推動挪威的結合。他在1812年跟瑞典的宿敵俄羅斯簽訂聖彼得保密約,共同對抗法國、以及丹麥挪威。

丹麥終究戰敗,在英國、普魯士、以及奧地利的壓迫下,於1814 簽訂Treaty of Kiel,將挪威割讓給瑞典國王(而非瑞典),以避免本土被佔領。當時的挪威總督Christian Frederick王儲不願意就範,領導抗爭;心有旁的瑞典進行穀物禁運,同時威脅派軍進駐。Christian Frederick找來21名挪威紳,希望根據王室的繼承來建立絕對王朝;不過,挪威人渴望一部自由式的憲法,顧問們認為還是依據民族自決權來建立挪威獨立、以及立憲的基礎比較好,他從善如流,挪威的百年獨立運動正式展開。

挪威百姓得知丹麥與瑞典私相授受,義憤填膺,熱切支持獨立運動。Christian Frederick自稱為挪威攝政王,要求各地推派代表參加由制憲會議;全國選出的112名代表在1814410日召開會議。雖然大家同意獨立是最好的選項過,然而,大家對於如何進行並沒有共識:多數的獨立黨主張與丹麥協商獨立,而少數的聯合黨認為應該與瑞典鬆散結合,最後投票結果是7833票。經過六個禮拜的討論,制憲會議在1814517日一致同意通過挪威憲法,宣佈由丹麥獨立出來,並推舉Christian Frederick為國王,由他與議會均分權力。

新政府派Carsten Anker前往倫敦遊說英國貴族承認挪威獨立,並在上下議院發言、甚至於獲得提案支持,希望以英國在歐陸打戰22年爭取自由來動之以情,不要眼睜睜看一個自由的民族被外族鐵蹄征服。然而,由於瑞典跟英國有協約,而且彼此並肩作戰,英國不能食言而肥。基本上,英國反對挪威獨立、希望挪威臣服瑞典,甚至於派特使到挪威,要求當地報紙把把英國政府的立場報導出來,而普魯士、奧地利、以及俄羅斯也都支持瑞典;俄羅斯甚至於警告挪威,不要跟所有歐洲的國家為敵。

在外交孤立之際,瑞典威脅Christian Frederick,頑抗行為是與強權為敵,結果將是飢荒及破產,而且,邊界的65.000名軍隊可以隨時跨界。Christian Frederick表示可以放棄王位,不過要求挪威人至少可以透過議會表達自決的意願,不過,四國代表悍然拒絕。奧地利特使嗤之以鼻:「甚麼人民?當他們違背統治者的意志,還有甚麼好說的?結果就是把整個世界壓到自己的頭上」What people?  What do they have to say against the will of their rulers?  That would be to put the world on its head.)。

經過幾個月的神經戰,瑞典在七月海陸入侵,挪威不敵投降。為了避免被強行併吞,挪威同意透過議會修憲,自願接受瑞典王Carl Johan為挪威的國王而後者則同意承認挪威的憲法。這是由兩個主權國家透過共同國王結合為身合國,挪威保有自己的議會、司法體系、以及行政權,外交則由國王透過瑞典外交部來執行。挪威百姓知道失去獨立後相當生氣,認為軍方懦弱、叛國,而Christian Frederick則以健康因素為由宣布遜位。

挪威議會在停火結束前,以725同意跟瑞典結為身合國,隨後又以5225同意領事交到瑞典手上;最後,議會拒絕「承認」Charles XIII為挪威國王,而是以投票表決的方式「推選」他為王,算是無言的抗議。瑞典幾百年來的覬覦如願以償,然而,這位國王終生為踏入挪威土地,不過,他的儲君Charles John前來釋出善意,強調這是結盟的關係,同時棄絕依據Treaty of Kiel作為結合的基礎,而瑞典議會也在1815年通過Act of Union背書;當然,戰敗的人沒有講話的餘地,文字都是瑞典決定,挪威議會把該法提升為憲法的位階,只能期待對方信守承諾。

由於挪威在法理上還是獨立國家,兩國之間的聯繫就是國王、以及外交。國王誓言會站在兩個王國的立場來考慮政策,百姓也表達善意。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彼此的利益可以漸漸看出差距,特別是挪威人覺得瑞典外交部並未照顧到他們的外交利益。主要的矛盾如下:(一)挪威經濟著重外貿,對於瑞典的保護主義相當感冒;(二)挪威親英國,瑞典親德國;(三)挪威對於歐洲以外的興趣遠大於瑞典。另外,在政治發展層面,挪威傾向自由主義,走內閣制,相對之下,瑞典的政治比較保守,而且權力集中在國王手中;終究,民主化的挪威與威權的瑞典漸行漸遠,種下分離的分歧點。

1818年就位的新王Carl Johan露出猙獰的面目,進行軍事演習逼迫挪威議會修憲,試圖以行政權讓兩國更加緊密結合,包括擴增他的否決權等等,已經到自由滋味的挪威人當然抵死不就。最大的爭議是如何處理Treaty of Kiel的丹麥挪威賠款,當時挪威的經濟陷入經濟危機,根本無力償還,國王威脅政變,逼迫並未簽約的挪威就範;最後,挪威跟外國貸款還錢,彼此貌合神離,對於言行不一的國王沒有好感。在1829年,瑞典總督Baltzar von Platen下令軍隊鎮壓示威的群眾,被迫去職,已經埋下齟齬。基本上,19世紀上半葉的挪威是由2,000名瑞典官員在統治,這是典型的外來政權。

挪威人的無言抗議表現在象徵性的行動,譬如國王希望以修憲結合那天為國慶日,挪威人偏偏喜歡以制憲那天為國慶日,彷彿在感念Christian Frederick領導獨立。而瑞典把挪威的國徽納入瑞典的國徽、錢幣、以及文件,這樣的意淫,讓挪威人相當不舒服,好像挪威已經變成瑞典完整領土的部份。另外,國王的正式稱號為「瑞典及挪威王」,挪威人也老大不高興,一直要到Oscar I就位,相關的文件改為「挪威及瑞典王」,才稍微平息挪威人的憤怒。其他的爭議包括王徽、國旗、以及軍旗,都必須經過協商同意對等的呈現。

19世紀下半葉,挪威民族主義興起強調,挪威的獨特性,尤其是文化特色。在1869年,挪威議會要求每年開議,接著在1872年修憲,要求閣員道義辯護政策。儘管國王沒有憲法賦予的權力,連續三個會期加以否決。在1882年的大選,自由黨及保守黨兩個政黨首度投入選戰,多數黨成功彈劾內閣。國王被迫在1884蔫任命多數黨領袖Johan Sverdrup為首相,這是歐洲第一個在實質上行內閣制的國家;Sverdrup展開擴大公民權、以及徵兵制等重大改革,朝向獨立國家走向。

19世紀末,支持跟瑞典繼續聯盟的聲音越來越少,特別是瑞典在1897年廢除跟挪威的自由貿易協定走向保護主義之後,挪威以牙還牙,彼此結盟的經濟關係化為煙雲。更重要的是,挪威不能有自己的外交部長,領事由瑞典外長指派人選共用,缺乏外交自主性,國家利益不能獲得捍衛,尤其是船運。當然,最重要的是,獨立的領事機構代表獨立的國家。

自由黨首先提出強硬的「拳頭政策」(fist policy),要求獨立外交;保守黨不敢輕忽,主張至少要有實質的獨立、同時跟瑞典平起平坐,選民已經不為所動,特別是公民權擴充後。儘管獨立領事的談判開始進行,由於政權轉移、以及瑞典的軍事威脅,進度不大。不過,挪威老百姓已經心頭已定,有民意作後盾的政府不甘示弱,也增加軍備、加緊鞏固邊防。

1905年,由Christian Michelsen組成四黨聯合政府,透過議會片面決定成立挪威自己的領事館,被國王Oscar II否決。Michelsen馬上宣布總辭,而國王表示當下無力組閣而拒絕,釀成憲政危機;議會一致決議解散跟瑞典的聯合關係,理由是既然拒絕任命新的內閣,形同未能盡忠挪威國王的職守。迄今,這一天被當作是挪威的獨立紀念日。

一開頭,瑞典對於挪威的「革命」宣言視為叛亂,隨後還是決定採取談判的方式決定分手,尤其是堅持必須讓挪威人民公投。挪威政府早就計畫在813日舉辦公投,以免讓人覺得是聽命於瑞典。公投的題目並非「是否支持挪威獨立」,而是「是否確認已經造成既定事實的解體」。

在這次公投,368,208人(99.85%)支持獨立,只有184人(0.05%)支持繼續維持聯合關係,投票率高達85%。當時,女性雖然沒有投票權,共有279,878人連署支持獨立。著名的北極探險家Fridtjof Nansen特地跑到英國遊說支持獨立,可見挪威此時民族主義高漲,已非只是菁英的想像。對於大多數歐洲強權而言,由於絕大多數挪威人在公投的意志力展現,他們相信獨立運動是正當的。

瑞典之所以讓步,主要是因為社會民主運動崛起。當時,由Hjalmar Branting所領導的社民黨反對以戰爭留住挪威,他喊出「國王放手挪威」Hand off Norway, King!)的著名口號。在這樣的氛圍下,儘管瑞典右派主張強硬手段,國王還是決定放手,以免必須開戰。此外,瑞典投鼠忌器,也擔心鎮壓會造成國際上的孤立。當然,他們也不願意看到兩國人民交惡。

在談判之際,雙方在邊界部署兵力,相距兩公里。儘管瑞典在軍事上佔優勢,挪威左派民意支持不惜一戰追求獨立。談判完成後,挪威議會先投票同意分手的條件,接著,瑞典國會也接受。最後,瑞典國王Oscar II放棄挪威的王位,正式承認挪威獨立。

 


*臉書2014/06/02,主要整理自WikipediaUnion between Sweden and Norway)。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