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home.gif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網路訊息臉書

F:\mail.gif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研究生的論文寫作必須更用心*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每次讀到好文章,就會高興半天。然而 如果評論到不是太好的論文,往往會不舒服一陣子:首先是擔心會不會潑了人家冷水,從此斷了學術路線;接著是怪自己,為甚麼要管這麼多。

        面對這種情況,我會思考,到底是系上沒有教好、放牛吃草,還是研究生不認真,或是根本不是作研究的料子。

        當你看到一個現象,除了像一般人一樣有很強烈的感覺,那只是第一步而已。如果是學術圈的人,接下來就是好好觀察跟歸納、合理的解釋、最後才是建議。如果只是抱怨,不能想辦法去解惑,那麼,研究所是白念的了。

    設令你好奇的現象是「客家人為何不願意承認自己」,要如何著手?這是普遍情況、還是都會區的現象?現有的研究有如何的解釋?政策尚有何作為?

        我必須說,光是怪罪客家人的族群特性,這是不公平的,因為這忽略了歷史脈絡、以及結構因素,也就是典型的「怪受害者」(blaming the victim)。如此的病理分析,無法幫助提出解藥。

        令人納悶的是,為何文獻探討只討論到學位論文,為何完全沒有討論現有客家認同的研究(更不用說英文寫的族群認同研究,不管是心裡學、社會學、還是政治學)?究竟是太懶惰、還是瞧不起?

        假設真的只有這些東西,在寫完摘要以後,還必須經過消化、比較歸納、再用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怎麼可以把卡片上的東西打字就算交差。試想,把水泥、泥沙、跟水隨便丟在一起,就可以自然變成三合土嗎?

        理論不是拿來湊篇幅用的,而是要幫助我們解釋,因此就有必要告訴我們,為何你覺得她的理論有幫助我們瞭解,不然章節之間就連接不起來。另外,眾多理論之中,為何你情有獨鍾她的,是因為你只讀這本書、還是你對其他的解釋不滿意?

        一般而言群競爭的場域不外政治權利、經濟資源、社會地位、跟文化認同,不同族群有不同的關心,台灣的四大族群亦然,那麼客家呢?Nancy Fraser的論調是從女性的關懷切入,主張文化認同的承認以外,還要看底層的經濟分配,因此建議進行重分配。

        那麼,你拿她的理論來運用到客家,是同意經濟結構才是真正的底層結構、文化差異只是表象?還是說,兩者其實是相互強化的?這些東西,都沒有在後面的討論看到,好像理論是理論、實務是實務,完全銜接不起來。

        如果真的要檢討民進黨執政八年的客家政策,那麼,也應該至少讀一本有關公共政策的教科書。由政策(Y)為中心,可以將政策作分類(管制、分配、重分配),可以檢視其影響(Z),也可以探討決定政策的因素(X)。

        如果只是嘗試觀察政策本身,由抽象的價值、行動方案、到具體作為,應該要試著去歸納,而非只是拿白皮書來看看。我必須指出,所有政策在推動都必須有預算配合,不要看到錢就列為從分配政策。

        如果要我歸納,民進黨執政時期,嘗試過的政策立論包括少數族群權利保障、以及多元文化主義,近年則有族群主流化的想法。如果以你從Nancy Fraser的兩個層面承認vs.再分配、以及接受vs.改革,共有四種政策選項,包括自由福利、多元文化、社會主義、以及解構,那麼,你主張應該如何作才對?

        譬如說,你認為民進黨的客家政策造成貧民窟化(ghettoization),也就是其他部會不理客家、或是其他電視台看不到客家節目,那麼,究竟是政策的問題、還是執行的問題?應該如何才好?至少,我會認為自由福利主義不提集體權,族群會虛無化。多元文化主義則是裹著糖衣的毒藥,還是以個人為主。另外,我覺得Nancy Fraser的理論有其貢獻,未必適用於所有族群。

        最後,把民進黨的客家政策稱為「拉攏客家人」,這是對長期努力客家運動者的不禮貌,包括老、梁榮茂、以及徐正光等等,連我聽了都要生氣。

 


*臉書2014/01/0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