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home.gif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網路訊息臉書

F:\mail.gif E-mail: 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面對「從眾」的壓力,知識與勇氣是必要的*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先前,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就放寬陸配身份取得舉辦公聽會,相關單位(陸委會、海基會、以及內政部)、以及學者異口同聲認為現有的規定是歧視,並且舉『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二十五條的反歧視條款作為依據。事實上,該條款的文字是「不受無理限制」(without unreasonable restrictions),意思是說,必要的時候可以採取特別的處置。譬如說,對於少數族群的權利保障不是歧視;同樣地,對於特殊新移民的歸化有較謹慎的要求,不能算是歧視。

        其實,委員會的安排是有技巧的。首先是「訴諸權威」(英語Appeal to Authority,拉丁語Argumentum ad Verecundiam),讓一般人以為,既然專家學者都這麼說,還舉國際規約,應該不會有錯。接著是採取「訴諸群眾」(英語Appeal to the People,拉丁語Argumentum ad populum)的策略,以人海戰術,讓我們懷疑自己的想法是否有錯,因此自動繳械、放棄堅持。最後則是訴諸情感(英語appeal to emotion,拉丁語argumentum ad passiones),利用陸配哽咽,已博取媒體的同情。

        三叉齊發,可見推動修法者勢在必得。對於這些伎倆,首先就是要學習基本的邏輯謬誤,以便對方使用之際,可以一眼辨識。我的基本邏輯是在大一時獲得訓練的,這是少數在台大學到有用的東西,感謝羅福增老師;以下是維基百科的「謬誤」連結。 http://zh.wikipedia.org/wiki/Category:%E8%AC%AC%E8%AA%A4

        接著,為了避免被所謂的專家學者誤導,就是要靠知識。很多東西不是可以一夜速成,就必須有自己的人願意出面。坦白說,隔行如隔山,出席的學者未必就是專家,正如那些名嘴,往往是一些「假內行」在騙我們老百姓「真外行」。此回臨時趕鴨子上架,半夜又起來唸書,假瞇一下,五點醒來準備發言稿,幸辱命。

        面對從眾(conformity)的壓力,特別是「你為甚麼跟人家不同」的眼光及訕笑,那就要靠勇氣跟使命感了。先前在教堂的改建小組上,大家的人都認為沒有救了,甚至於有人主張不要在建商所辦的公聽會上表達意見,以免得罪鄰居;我相當不以為然,既然將要被吊死了,連吭聲都不可以,那麼,豈不是跟自己釘十字架、編織吊人索、或是挖墳墓一樣?幸好,我沒有放棄,既沒有辜負別人的期待、也沒有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我的決論是,既然我們不可能甚麼都懂,那麼,在必要的時候,一定要聘請專業人士,包括建築師、或是律師,必要時多問幾個,用錢用在刀口,千萬不要道聽塗說(here saying)、甚至於請鬼提藥單。接著,不管是軟硬兼施、還是循循善誘,勇氣的背後除了要有知識作後盾,更要對目標、或是理想有執著,不應該為了避免「害群之馬」的壓力而屈服。最後則是信仰,人在最孤獨的時候,不免會有所徬徨,這時候,只能禱告,相信上主會支持我們的堅持。

 


*臉書2013/05/1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