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於台北市士林區文林路王家,在三月底因都市更新案被強制拆除,由於市政府出動千名警察驅離徹夜守護的師生,引起媒體注意、輿論撻伐、以及社會焦慮,表示民間對於「今天是王家、明天是我家」有相當的共鳴,一般稱為「文林苑事件」。事件發生後,內政部長李鴻源認為這是「居住不正義」、誓言半年內完成『都市更新條例』修法,讓原本認為「依法行政」而態度強硬的郝龍斌市長,不得不低調表示願意聲請釋憲、並組成專案小組提供修法的建議。 當媒體的報導因為新聞價值遞減而逐漸轉到地方版之際,激情過後,剩下來能做的似乎就是等待修法、或是釋憲工作的完成。然而,更多潛在的類似爭議卻等著大家的關懷,譬如台中市南屯區天主教堂也面對一半土地面積即將被徵收的危機,人人自危,老百姓不知何時禍從天降。另外,先前因為「苗栗大埔農地事件」而引起全國注目的『土地徵收條例』,仍然是各地人民抗議的惡法,民怨儼然有越演越烈之勢,抗爭不會因為媒體的關注暫時退熱而消逝。 到目前為止,如果不去計較不可知的官商勾結可能,大家的焦點主要放在法律程序是否完備的部份,也就是王家是否熟悉都更法規、以及法條是否有利於建商推案的效率。然而,即使資訊及知識不對稱的情況可以因為相關法規的調整而獲得十足改進,卻沒有辦法處理人民的居住權、以及財產權遭到政府侵犯的實質問題,也就是說,在何種情況之下,政府可以逕自進行強制徵收、強迫遷離。緊接而來的課題,是如何針對上述的侵權作為著手合理的補償。 儘管就法律層次而言,文林苑事件應該是屬於「都市更新」(urban renewal)的範疇,然而,整體來看,卻牽涉到王家土地權被政府轉移的作為,因此,我們或許可以採用較宏觀的「政府徵收」(eminent domain)來考察,把位階拉到憲法、甚至於國際法的人權保障關懷。我們把整個徵收的過程解析為三個步驟(圖1):首先是政府在實施徵收前的準備工作,必須審慎考量徵收民地的正當性、或是必要性何在,具體而言,就是有沒有符合「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s);接著是政府徵收的過程是否合乎程序正義,也就是所謂的「合理的法律程序」(due process of law);再來是政府如何對地主作「公平的補償」(fair compensation)。 對於公共利益的討論,應該是屬於政治哲學的範圍;有關於程序正義,則是行政學、行政法、以及憲法學者的研究主題;至於公平補償,前者涉及政治哲學的規範、後者則是經濟學者的專業。由於徵收不是只有經濟上效率的計算,還有更基本的人民權利保障的考量,因此,不能脫離國際人權法的框架。綜合來看,如果要通盤理解,除了地政學者,還必須有政治學者(政治哲學、行政學)、法律學者(國際法、憲法、行政法)、以及經濟學者(價值評估)的參與。 *
《臉書》2012/0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