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台、中關係發展之變數* |
||
施正鋒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
||
國際與區域 在四年內,就國際體系的發展而言,儘管中國躍躍欲試,不過,在「和平崛起」的基調之下,中國大致還會採取低調的方式,頂多透過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與俄羅斯聯手抗拒美國的人道干預,以免美國未來可能國際慣例為由,介入西藏、以及車臣自決的可能。在這樣的大戰略之下,中國除了積極開拓經濟發展所需的油源以外,譬如透過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進入中亞,應該還是會持續施展其由經濟力量推演而來的「軟實力」(soft power),以蠶食鯨吞的方式進行全球性的外交擴展,特別是中東、非洲、以及拉丁美洲。 儘管英國、以及法國在短期內都即將進入領導更替的階段,由於歐盟的外交決策機制仍然難以整合會員國立場,再加上中東油源的安全仍需仰賴美國捍衛,因此,即使接替布萊爾(Tony
Blair)的英國首相決定與德國[1]、以及法國[2]一鼻出氣,反對美國在伊拉克、伊朗、以及以色列的作為,只要本身不願意付出實質的代價,恐怕也難有所真正的影響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想像短期內會有多極的國際體系出現。 假設「單極時刻」(unipolar
moment)不變,那麼,惟一可能挑戰「美國捍衛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的,仍然是九一一事件(2001)以來讓美國焦頭爛額的中東問題。如果民主黨在2008年捲土重來,即使願意改弦更張,採取較為多邊(multilateral)的途徑,特別是由「圍堵式交往」(hedged engagement)回到「建設性交往」(constructive engagement),然而,並不能改變中國是美國惟一潛在「戰略競爭者」(strategic competitor)的事實,因此,美國應該會繼續維持與亞洲民主國家(日本、澳洲、南韓、菲律賓、以及泰國)的軍事結盟關係[3],也就是國務卿萊斯(Condoleezza
Rice)所謂的「支持自由的均勢平衡」(balance of power
that favors freedom),至少要牽制中國在太平洋的擴張。 中國 儘管中國面對貧富不均、貪污腐敗、以及環境破壞等挑戰,不過,經濟仍然繼續成長,除了金融體系的沉痾尚難通盤整頓以外,似乎未有立即經濟崩潰的徵候。對於胡錦濤政權而言,最大的挑戰是中國仍非民主國家,因此,即使胡錦濤、以及溫家寶熱衷出訪,以國際社會的參與來提供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滿足,不過,終究還是缺乏來自人民授權的正當性。 就一個正在崛起經濟、還是軍事強國而言,儘管韜光養晦,中國或許暫且不會挑戰美國的世界霸權,不過,就亞洲、或是東亞而言,至少也要維持起碼的支配。因此,除了積極參與聯合國的運作以外,中國在領土的周邊,即使無法恢復帝王時代的藩屬朝貢局面,也要試圖要建構某種亞洲經濟共同體,以抗拒美國若有似無的圍堵。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在去年(2006)上台後,隨即匆匆訪問中國,試圖修好,而中國總理溫家寶也在今年前往日本作破冰之旅,兩國似乎對於靖國神社的歷史記憶暫時有所默契;不過,針對台灣議題,中國碰一個軟釘子,因為日方只願意陳述「不支持台灣獨立」的說法,斷然拒絕中方所要求的「反對台灣獨立」用字。由此可見,即使日本對於中國、以及美國採取等距離的立場,也就是說,中國願意向中國保證日本油輪的自由通行,還是要處理如何親自面對台灣的難題,也就是說,近年來透過華盛頓來約束台北的做法,恐怕是不能在東京如法炮製。 從地緣政治的觀點來看,即使中國不想與美國競爭世界霸主的地位,拋開所謂「神聖不可分裂的領土」說法,也不談有如芒刺在背的金門、以及馬祖,台灣之於中國有如古巴之於美國。自來,中國對於台灣採取文攻武嚇,近年則除了強化其外交封鎖以外,還將「以民逼官、以商圍政、以通促統」的戰術加以廣化、以及深化。 不管如何,除非中國回頭採取關閉自守的戰略,否則,如果無法立即冒著與美國衝突的危險來併吞台灣,短期內,勢必還是要尋求如何與台灣定位。其實,中國應該老早已經尷尬地體會到,對於台灣的任何打壓,只會強化台灣百姓對於中國的嫌惡、並且加速台灣內部的國家認同凝聚。如果中國不可能正式承認台灣的法理獨立,就另一個光譜上的極端而言,會不會在2008北京奧運結束以後,因為世人沉迷其所塑造的和平形象,憑藉著『反分裂國家法』(2005),宛如當年希特勒併吞捷克的蘇台德地區(Sudetenland)一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出兵台灣? 台灣 在六個月前,民進黨陣營因為紅杉軍、以及總統國務機要費一案,士氣大挫,因此,在論及未來的憲政體制偏好之際,多主張內閣制,雖有各種理由,真正的原因是對於未來的總統大選感到悲觀。三個月後,泛藍陣營因為馬英九市長特別費貝起訴,風水輪流轉,對於中央政府體制的調整,多認為往內閣制調整比較有利,骨子裡頭所擔心的,同樣是司法判決對於大選的影響。 假設馬英九無法(不能、或是不願意)整合立法院長王金平的話,不管國民黨本土派是否會被前總統李登輝所加持的台灣團結聯盟所吸納,基本上,即使總統大選與立法委員選舉調整為同步舉行,不管是總統、還是立委不分區的票,地方派系候選人在固守地盤之餘,沒有必要再全心全力賣命,甚至於有可能重演陳明文割喉戰的模式,擁兵自重,因此,只要民進黨適度地加以禮遇,繼續執政的機會大為增加。 由於中選會的組織調整方案在立法院呈膠著狀態,民進黨政府勢必可以維持中選會委員的優勢,因此,公投綁大選的可能性大增,特別是陳水扁總統考量自己的歷史定位,如果正式宣布台灣獨立、或是以台灣加入聯合國的難度過高,至少,制定台灣新憲的承諾操之在我,即使未能達到高門檻所需票數,至少對支持者有所交代,此外,更可以大道催票的立即效果。 就目前民進黨四個候選人的中國政策來看,由獨立到統一的光譜上,大致的順序是游錫堃、呂秀蓮、謝長廷、以及蘇貞昌。由於游錫堃的民調最弱,因此,一開頭的選舉策略是將自己塑造成台獨教主的形象,因此有修改『台灣前途決議文』、以及不支持「四不、一沒有」的猛藥;不過,究竟這是他的真實信仰、還是商業(選舉)台獨,不少人還在觀望。由於他擔任行政院長的任期最久,拉了不少人加入民進黨,再加上擔任黨主席,他人不敢輕視他的黨員票實力。 副總統呂秀蓮的台灣意識立場一向堅定,多次被中國言語羞辱,因此,沒有必要在選舉時刻突顯自己的中國政策。她先前提出「1+3」C的中國交往原則,卻因為擔心被同志惡意解釋而刻意淡化。對於三通議題,她認為目前只剩半通未行,也就是直航的問題;大體而言,國家安全、以及國家利益的整體考量,仍然是她最大的顧慮。 到目前為止,前高雄市長謝長廷因為在親綠電子媒體具有優勢,民調似乎已經超越閣揆蘇貞昌。不過,他過去所持「一中憲法」、以及「一國兩市」的說法,仍然餘波盪漾,特別是蘇貞昌陣營以「一中憲法」來質疑他的國家定位,以防止「棄游保謝」的西瓜效應出現,讓他不得不影響葉菊蘭出面,質疑蘇貞昌的施政是否有違民進黨的基本價值。一般而言,他是修辭華麗多於實質內涵,對於三通並無強烈立場。 與謝長廷相仿,蘇貞昌對於三通開放的立場,大致是反映台商的遊說,只不過,與他投好的平面媒體,或許是與李登輝熟稔而反對三通,讓蘇貞昌絕口不提三通議題,特別是與他結盟的新潮流,因為「十一寇」污名而成為黨內過街老鼠,蘇貞昌刻意保持距離,因此,與中國積極交往的新潮流主張暫時會消聲匿跡。 在四個人競逐的賽局當中,只要有任何兩個人願意結盟,就可以勝出。有人主張由民調、或是初選的前兩名搭檔,不過,如果由蘇謝兩人到目前為止的廝殺,很難想像兩個陣營的人馬在大選中如何配合,更不用講選勝後的人事安排。坦承而言,總統選舉的結盟與內閣制的聯合內閣有不同的制度思考,不能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也就是說,除了兩者的互補性以外,還要看彼此的立場是否相近。 坊間的看法是陳水扁總統已經跛腳,其實不然,因為他對於地方首長、以及黨員仍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譬如嘉義縣長陳明文。在民進黨勝劵在握的假設下,他最不希望出線的應該是與他具有瑜亮情節的謝長廷,而最能保有影響力的是實力最弱的游錫堃,因此,甚囂塵上的扁支持蘇游配的傳言,不管是否為蘇陣營故意放話流傳,卻也不無道理,只不過,飛象過河,兩者中國政策立場南轅北轍,儘管不公開說破,深綠支持者豈甘兩人私相授受?相對之下,就看謝長廷是否願意進行合縱連橫,到目前為止,除了尊呂以外,蘇游已經表示敬謝不敏。 不管四人是誰勝出,如果民進黨繼續獲得選民支持,那麼,應該會是持續官僚體系的馴化,以便戮力對於政見承諾的實踐,因此,除了台商的三通壓力以外,中國政策將不會是施政的重心。相對之下,如果主張「終極統一」的馬英九上台,外人恐怕必須有迥異的政策想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