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新國會產生後的政局
──
民進黨的政治三角習題

作者

施正鋒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日期

2001/5/13

除非民進黨在年底的立委改選取得過半數席次,在三黨不過半的結構下,我們看到的立法院將是「懸掛半空的國會」(hung parliament),也就是沒有一個黨能以絕對多數的席次來掌控國會。朝野政治人物在各取所需的詮釋下,對於當前憲政體制的定位仍莫衷一是,尤其是對中央政府部門間的權力關係仍有相當的歧見。然而,獲得39.11%選票的陳水扁「相對多數」(plurality) 政府,雖非「絕對多數」(majority),我們卻不能率爾稱之為「少數政府」(minority government),因為我們當前的九七憲政體制絕非內閣制 ,也非所謂的雙首長制 ,而是政治學上所謂的「分裂式政府」(divided government),也就是執政黨未能支配立法部門;只要行政首長不需取得國會的授權來組閣,也就沒有聯合內閣的制度性必要。

分裂政府不一定為弱式政府,因為在「雙元正當性」的憲政安排下,行政、以及立法部門各有其民意基礎,政策制定過程中的主導權應該在總統手上,這才符合選民對直選總統的期待,而國會只有賦予合法性的立法權。就當前的態勢來看,即使行政部門未能自動取得過半立委的支持,貌合神離的在野勢力始終未能強力杯葛。

民選總統當選後的第一要務,就是想辦法如何進一步擴大選舉獲勝聯盟,有效營造執政聯盟,也就是「行政聯盟」、以及「立法聯盟」。目前的行政聯盟大致是某種程度的「李陳體制」,是由李登輝時代過渡到陳水扁時代的混合體;而立法聯盟的努力是如何透過協商來取得國會多數對法案的背書,也就是「政治結盟」(coalition making),看不出有尋求「聯合內閣」(coalition government) 的迫切性,民進黨內部對於聯合內閣的熱衷,包括立委、黨中央在內,合理的解釋是借力使力,想要逼迫陳水扁分享政治權力。不管如何,主張聯合內閣的人必須告訴選民,為甚麼要組聯合內閣 ?要追求何種聯合內閣?以及在何種條件下、如何進行聯合內閣?在慣例尚未建立之際,任何未經告知、以及討論的民調支持,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以國會的亂為當前政治停滯的表徵,我們以為,在未來的三年裡,陳水扁總統要解決的是三個政治三角習題(圖1),第一個三角是三大黨之間的合縱連橫,第二三角是民進黨內部黨中央、立院黨團、以及行政部門間的聯繫,第三三角是行政部門裡頭總統府、行政院、以及部會間的整合

首先,由於社會結構的解凍、以及政黨體系的零碎化,政黨之間大有醞釀政黨重組之勢,派系及次集團體林立,無黨籍立委四處遊走,立委宛如「政黨旅遊者」(party traveler),徒然增加政策在國會推動的困難度。此外,陳水扁政府若想避免行政與立法部門之間的拉鋸戰,必須先要安內才能外,看執政黨本身是否能維持起碼的凝聚力,甚至於馴服習於傾軋的黨內派系。再者,如果行政部門的立場不能事先整合,立院黨團如果有心,也委實不知如何護航。


政黨之間的合縱連橫

短期內,如果選民在立委選舉中仍然未能摒棄投票習慣、政黨認同重組的期待不可實現,立法聯盟將要決定於政黨間 (inter-party) 的合縱連橫。我們將政黨體系可能的發展,整理成六種可能的發展(圖2)。

模式1為「三家歸宋」,也就是目前泛藍陣營(含新黨)逐漸回流的發展,國、親兩黨的「婚姻三角」以民進黨為共同敵人。不過,被夾攻的陳水扁並非毫無結盟的對象,因為,即使國民黨的「擁連派」與「迎宋派」在中央能修好,地方的支持者未必願意風吹草,因此,黨團中的「尊李派」不甘被邊陲化,勢必會尋求與民進黨作某種聯合的模式。長期而言,這是為兩黨制作鋪路。

模式2為「虛語尾蛇」,也就是如果連、宋之間的尊卑關係無法取得共識,也就是誰來擔任下屆的總統候選人,則民進黨仍有與國民黨交好的空間,尤其是沒有牽涉到大是大非的肉桶式補助款,暫時讓國民黨當「浪漫三角」的主角,同時與親、民兩黨交好。不過,在連戰憤懣不平的情況下,頂多是議題式的合作,或是拉攏次級團體。

模式3為「王子復仇」,是另一種浪漫三角,也就是親民黨同時與國、民兩黨維持禮貌上的關係,卻要全力防堵兩者攜手的空間。不過,在陳水扁贏得大選後,這是目前最不可能的發展。
模式4為「本土合流」,是另一種婚姻三角,這是回到李登輝時代的過去 ,由國、民兩黨夾殺親民黨,譬如凍省、以及停止國大選舉、甚至於取消鄉鎮長選舉,全力防止宋楚瑜坐大。不過,本土牌稍有不慎就回淪為族群牌,而若要將國民黨轉型為改革派,其困難度恐怕比要將親民黨打為保守派還難。

模式5為「同床異夢」,也就是民、親兩黨暫時結合來瓜分國民黨,這種婚姻三角是為了打擊共同敵人而採取的權力均勢 (balance of power) 策略,一方面不希望國民黨獨大,另一方面,兔死狐悲,也不希望自己的對手太弱。這是總統選舉初期,陳水扁氣勢打不起來時的做法;既然政權以取得,國民黨又面臨分裂的危機,民進黨沒有必要與虎謀皮。

模式6為「廣結善緣」,這是對民進黨最有利的浪漫三角,在主導政局之際,同時與國、親兩黨維持等距關係,並且要防止兩者修好。不過,在短期內,除非民進黨能取代國民黨的中間樞紐位置,菁英的運作無法落實於草根;長期而言,這又與雙峰式的民意結構牴觸,反而會產生內部的自我張力。

在假設民進黨與親民黨的差距最大的情況下,假設兩黨制比多黨制(三分天下)較適合總統主導政局,而且重大議題的空間裡,民意是呈涇渭分明的雙峰式分佈 ,我們認為民進黨偏好的順序如下:M1M4M5M6M2M3。也就是說,民進黨最好的選擇是現狀:只要本身不分裂,想辦法與親李登輝的國民黨人馬合作;三家分晉的國、親黨、以及新黨在領袖高峰會議後,組成「在野聯盟」與民進黨抗衡,如果能進一步由「和」到「合」,導向兩黨制、或兩大集團 (bloc) 般的發展,將有利朝野協商。



結盟的模式

我們根據民進黨可以操控行政聯盟的程度,將執政聯盟的形成以光譜的方式分為七種可能:虛尊元首綠藍共治、聯合政府、大聯合政府、全民政府、政策合作、以及選舉協調(圖3)。


虛尊元首」是走回內閣制,就是自我繳械。「綠藍共治」是國民黨的如意算盤,選贏的話府院通吃,選輸的話主導組閣,也就是所謂雙首長制的「換軌」,那麼,天下豈不白打?這兩種拱手交出政權的結合模式,民進黨應該是不會有人答應的。

「大聯合政府」是指在國家面臨內外挑戰之際,將各大政治勢力納入重大決策,尤其是針對爭議性高的政策,也就是民進黨與國、以親兩黨捐棄前嫌、共赴國難。不過,這只是短期的權宜作法,此外,彼此也可以採取非正式協商、或是成立諮詢式委員會的形式,不一定要成立聯合政府。

「全民政府」是陳水扁向國民黨借將,不用付出政策讓步的代價。相對的,「政策合作」是指視議題與不同的政黨作個案合作,在野黨甚至於可以同意與執政黨協商全盤性的政策配合,以法案上的義助交換政策磋商,卻不要求入閣。近年來,立法院的政黨藩籬漸,只要不涉及權位、或是黨的基本立場,其他議題都可合作、或換票。者兩種策略可以同時進行。

「選舉協調」是指在提名時作策略性聯盟,尤其是對於配合度較高的在野立委,在提名時故意禮讓某些席次、或是降低提名額度,適度釋出參選空間。由於當前的政黨體系走軟,加上民進黨在地方上的滲透有限,任何為來可以結盟的對象,都可以是嚐試去串聯。

「聯合政府」是內閣制的思考,由民進黨分別與國民黨、或是親民黨作正式結盟;在結盟過程中,彼此不只作人事上的分配、也要作政策協商,也就是「綠藍配」、或是「綠橙配」。民進黨主張與國民黨結盟者,多贊成與尊李派本土立委結合。不過,民進黨內部多主張議題合作勝於形式上的結盟,因為牽涉資源的分配。果真要作正式結盟,既然民進黨在立法院的結盟對象應該是國民黨,尤其是親李的本土派,如此一來,立法聯盟才能與行政聯盟契合。

我們可以看出陳水扁偏好議題合作,最好是不要涉及行政權的人事交換。站在連任固樁的考量下,最好是散兵游勇來加盟,豈有職位平白奉送的道理?國民黨本土派立委也未必都願意投懷送抱,因為民進黨最多是在提名上作禮讓。不過,最大的問題還是在選後,到底彼此結盟的共同基礎為何?不外為了人事妥協、政策趨同、或是理念相近。如果是建立在族群對立、或是被認知為族群動員的盤算,如此一來,造成的整體社會割裂,將是短期政治結合所無法彌補的。

 

政黨內部的整合

即使沒有在野聯盟,民進黨的派系政治也治絲;對陳水扁來說,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於蕭牆之內;全民政府之所以失敗,追根究底,還是在於民進黨內部 (intra-party) 的權力分配。換上競選班底張俊雄為閣揆,即使府院間隔閡已排除,還有執政黨行政部門、立院黨團、以及中央黨部三角關係的定位問題。終極來看,除非總統府能擺平黨團、以及黨中央,內部政策立場的分歧就無法處理。

由目前為止的內閣人事安排來看,可以看出陳水扁已在為連任作固樁打算,也就是如何對於黨內其他派系加以收編、安撫、馴化、甚至於壓制。面對立法院黨團,基本上以他的嫡系正義連線為班底,收編福利國連線、新動力系、以及無派系黨籍立委組成所謂的「主流聯盟」,以新潮流、以及新世紀為最大的對手,尚看不出有整合政策的功能。

為了配合突如其來的總統寶座,民進黨組織上看似由總統、立院、黨中央三足鼎立的新態勢。不過,憲政體制有相當程度左右政黨的組織架構,尤其是在朝總統制調整的路上,選上總統的人一言九鼎,政黨將只不過是競選機器罷了,長期來看,「以政領黨」是免不了的走向。因此,不管是「黨政協調會報」、或是「九人決策小組」,頂多是決策的參與,絕非民進黨中常會的集體領導。

不過,陳水扁如果要成為黨的實際領導者,終究還是要想辦法以合理的決策過程來折服黨籍公職。在自由式民主制度下,所有的內閣都是「選舉內閣」,陳水扁當然要為三年後連任的選票護盤,而民進黨更要為七年後的總統候選人產生未雨綢繆,因此,最基本的問題在政治權力的分配。謝長廷之所以出選黨主席,多少有黨綱以節制總統的意味,也就是以閣揆當下任總統候選人;最遲等打完年底的立委選戰,接班人的問題還是會再浮現。



行政部門的合併與憲政改革

行政部門的三角協調疏漏,主要出在礙手礙腳的行政院;一方面,總統府不變介入閣揆的例行行政,另一方面,部會首長又左右為難。如果社會都普遍同意,民選總統有任命行政院長的特權,豈有要後者向立法院負責的道理?除非總統的人事權是虛的,然而,選民能接受這種詮釋嗎?在下一回的修憲裡,即使未能作通盤的憲政體制調整,至少也可以考慮廢掉夾在總統以及立法院中間、有責而又無權的行政院長,同時擴大總統府辦公室的功能。

如果大家有意透過修憲來化解紛爭,未來只要增加總統的立法權(提案權),配套提高國會的立法權,再取消倒閣權、質詢權、甚至於行政院長等內閣制的遺跡,就可以堂堂進入總統制。雖然總統制最大的特色是機構分立,卻要透過權力重疊來達成「制衡」。然而,如果總統與國會之間沒有任何實質的接軌,立法院光是憑著人事同意權、或彈劾權,在政策上根本彼此老死不相往來,國會又如何能牽制總統?既然要總統有權有責,就要考量如何提高其立法權,也就是立法過程的參與、甚至於主導。過去的設計是行政院長可以要求立法院覆議,若經出席立委三分之二維持原議,前者必須接受或下台;然而,在第四次修憲時,為了彌補立法院喪失行政院長同意權,因此把覆議的門檻降低為二之。站在總統制的角度,政策的成敗當然要由總統負責,而且是在下回選舉中由選民定奪,國會不應可以輕易阻撓總統的施政,除非是作內閣制的思考。目前主動的覆議權操在行政院手中,沒有民意基礎的閣揆往往投鼠忌器,看不出有何實質意義。

為了讓總統放手一搏來履行競選諾言,起碼要有「總統否決權」的限制性立法機制,具體的做法是將覆議權轉換為總統的否決權。不過,國會反否決權的門檻必須提高為三分之二,也就是說,國會的立法權僅止於形式上的賦予正當性,政策的主導權還是在總統,因此,只要總統擁有國會堅實的三分之一立委支持,就可以否決過半立委強行通過的法案。這當然不是獨裁,因為總統若想要主動推動法案,還是要說服多數或半數立委的支持;相對的,如果總統沒有否決權,要他去執行國會硬要通過的法案,卻又要他來負責,當然是不公平,即使是在野黨掌控國會之際。


政黨重組的醞釀

在舊有政黨認同逐漸消退之際,陳水扁面對飫飽吵的在野黨、要求分一杯羹的同志,也有人嚐試在釋出的政治空間之中,設法誘導選民在年底選戰中建立新的投票依據 (voter realignment)。不過,當政治菁英採取「重組策略」時,必須先衡量期待接收成果的人是否有能力號召群倫,支持者是否心理上已準備追隨政治人物重組的呼聲?更重要的是,新的政黨體系是要期待選民建立在何種認同基礎?社會經濟(左派、右派)、族群(本省、外省)、國家認同(台灣人、中國人)、還是國家定位(獨立、統一)?

由長期的黨專政、黨獨大、到三黨鼎立的態勢,除了有社會分歧的結構性因素,也有選舉制度提供的機會結構。近年來,即使政黨刻意要降低國家定位的爭辯,將被中國文攻武嚇下的民意扭曲解釋為支持現狀,也就是單峰式(倒U字形)的分配,卻始終逃脫不了族群齟齬的制約,也就是雙峰式(U字形)的社會結構。從二屆總統選舉以來,政治人物汲汲搶攻想像中的中間選民,政黨動員呈膠著狀態,紛紛棄守原本的立場,部分媚俗的民進黨公職甚至於迎合主流媒體的論述,以為理念是「神主牌」,被辱罵為「基本教義派」的支持者當然不滿。

在表面上看來是單峰式的民意分配下,我們看不出民進黨如何取代國民黨的居中戰略位置,以及如何抵制親民黨的趨中努力;唯有的做法是乾坤大挪移整個民意光譜,將自己創造為新的主流,譬如李登輝的「兩國論」,或是《李登輝告白執政實錄》所醞釀的「政治整合」,就是要逼選民表態,要讓是非分明的雙峰式真正民意出頭。在總統選舉中,政黨認同、創黨精神被犧牲,死忠換貼者別無選擇,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或許取得些許游離票(譬如李遠哲),然而,真正注而來的是親李登輝的本土人士(譬如許文龍);當選民在考慮自己與政黨間的定位如何際,民進黨要提供甚麼來當認同的基礎?

結語

在總統直選後,為了充分賦予總統履行競選諾言的權力,選贏者應該人事全拿,面對在野黨的杯葛,只能在政策上讓步。只不過,多數政治人物還停留在內閣制的「比例政治」思考模式,要求以「聯合內閣」作權力分配。其實,陳水扁可以選擇不理會,因為政府癱瘓未必不利執政黨,反而可以藉機說服選民支持民進黨取得過半國會席次,甚至於動員百姓壓制無理取鬧的立委。

當前分裂政府下的行政推動也有其特色,也就是背後有選民對法案內容圓融的企盼。因此,我們不妨將分裂政府的現實視為學習政治整合的機會、而非執政的障礙,看總統是否能充分運用手頭上的資源、權力、以及策略來「吸納」國會。只不過,大前提還是要取得選民的支持,必須先要展現果決的政策企圖心,不能老是用填空題的方式丟給百姓去做決定。

「立委選舉後台灣政局發展及因應之道」研討會。台北,2001513日,民進黨政策會主辦。

TOP

 本網站之文字歸本人所有

未經許可,請勿重製、轉載、或其他任何形式的盜用

如蒙連結,請勿以貴視框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