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台灣文學的航向
──懷吳潛誠教授

鄭炯明

  當十一月三日晚,敏勇兄來電告知吳潛誠教授已於二日晚上九點多去世的消息時,雖然明知他已罹患重病,以我作為醫師專業的判斷亦覺得來日不多,但仍免不了陷入悲傷的氣氛中。敏勇兄傳來的電話聲是低沉而微弱的,我猜想,此刻我們的眼眶都飽含著淚水吧。
  二日傍晚,敏勇兄探望吳教授後,告訴我他已陷入半昏睡中,情況危急。我說,希望六日到真理大學參加「鍾肇政文學會議」時,能抽空到醫院再見他一面,但現在,這個願望破滅了。
  一九九一年籌劃創刊《文學台灣》時,經由陳芳明教授的推薦,吳潛誠教授成為《文學台灣》的編輯委員之一。隔年的一次聚會後,他表示對我的詩有興趣,我便寄了一套詩集給他。不久,他寫成〈鏡銓鄭炯明的自省詩〉,在《自立晚報》副刊上發表。我在台北舉辦《混聲合唱──笠詩選》的出版紀念會,亦邀請他講評,而開始了我們之間的友誼。
  之後,當我獲悉他對愛爾蘭文學、葉慈及英美文學有精湛的鑽研時,我特別鼓勵他多關心本土的現代詩人作品。關於這點,他的確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除了個別詩人的批評、考察,他也發表了像〈台灣在地詩人的本土意識及其政治涵義──以《混聲合唱─「笠」詩選》為討論對象〉、〈詩與土地;南台灣地
誌詩初探〉等的綜合研究。
  近十年來,他為了開拓台灣文學的視野,一方面主編,策劃當代世界文學名著,一方面介紹愛爾蘭文學發展的經驗,尤其是葉慈的詩世界,我知道他用心良苦,我也相信他在研究台灣文學作品時,多麼希望台灣文學也像愛爾蘭文學一樣能自立,自主地復興起來。
  《文學台灣》出刊八年來,他常給我寶貴的意見。有幾次,他利用到高雄探望他住院的父親,我們長談台灣文學的種種,令我感受到他對詩文學的關心與熱忱。
  潛誠兄是一位溫文儒雅的學者。三年前,他被借調至東華大學當英文系主任之後,便常邀我及南部文友前往花蓮一遊。可是,受到現實繁瑣的羈絆,一直到今年七月,他即將離開東華大學之際才成行。七月十日,葉石濤先生受林衡哲醫師之邀前往門諾醫院演講,我便邀瑞金兄、敏勇兄一同前往助陣。其時,潛誠兄
的身體已相當的虛弱、容易疲憊,但他仍強忍著病痛的身軀,陪我們四處參觀。我們特地到他的宿舍前照相留念,現在只能留下悵然的回憶。
  五月三十日,他南下參加「葉石濤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順便贈我他的新著《航向愛爾蘭》。八月底,我得知他已住院,便趁北上參加「台杏基金會」的聚會後,與敏勇兄前去台大醫院探視。我們只是閒話家常,不敢久留,我請他多多保重。記得今年春獲悉他得病時,曾打電話問詳請,他似乎不知其嚴重性。如今,才不過五、六個月光景,癌細胞已然擴大了侵犯。
  現在,一位難得的真正了解台灣現代詩的詩評家,具有恢宏視野的英美文學學者,終於永久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熱愛的這塊土地,我要說,潛誠兄啊,請安息吧!
    透過您為台灣文學苦思找尋的航向
    我們一定會找到美好有尊嚴的終站

 

左起:鄭炯明、吳潛誠、葉石濤、林衡哲、李敏勇、彭瑞金,1997年7月,花蓮

原載:《文學台灣》,〈吳潛誠紀念專輯〉,33 (2000.01): p.151-3。
轉載業經《文學台灣》同意。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