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善環境】會呼吸的農夫市集——花蓮好事集
【左岸生活】
20160101
【記者 楊芳綾/採訪報導】「好人多的地方總有好事發生」,這是花蓮好事集的名稱發想,也代表了他們對自己的期許與自信。這個友善環境的農夫市集,於二○○年十二月四號成立,最初販賣不灑農藥、化學肥料的有機蔬菜,後來加入各種手作商品,生產者以面對面的方式親自向消費者介紹自家產品,不需仰賴中間商,彼此關係更加緊密。

花蓮好事集的發想

 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位於花蓮市明志街的自由廣場一大早就人聲鼎沸,只見大大小小約莫二十個攤位,排列有序的在棚子下擺放起自家商品——這就是「花蓮好事集」。各式各樣的攤子大致可分為農產品、手作、公益商品這三類,其中一個攤位「山邊採園」的老闆娘笑著展示他們自己種的水果,過程不添加農藥或化學肥料,是友善環境的農耕法,之後做成果醬或是醃漬食品販賣,讓消費者吃得健康又安心。

2410_eed83e70.jpg
花蓮好事集的攤販──「山邊採園」,老闆娘正在向客人介紹自家產品。(楊芳綾/攝影)

2411_a419ba17.jpg
「山邊採園」老闆娘特地介紹他們的竹籤是洗過再烘乾,比較不會吃進漂白劑。(楊芳綾/攝影)

 花蓮好事集成立於二○一○年,最初是因為花蓮地區只要一發生颱風,交通就受阻斷,不僅火車停駛、飛機停飛,最重要的是此地農友無法將貨物從蘇花公路運送到北部販售,只能任由蔬菜水果腐爛在田裡,一年的辛勤耕作毫無收穫。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蔡建福,決定號召一些理念相同的農友,成立一個平台,讓農友們不必每週來回跑將蔬果運送到台北,而有一個管道可以販賣自己的農產品。

成立至今的大小事

 成立之初也遇到了困難,先是尋找場地不容易,四度搬遷從花蓮酒廠到明義國小活動中心前,但每逢下雨無處可躲,於是又改到鐵道文化園區,後因需要更大容納空間,二○一五年遷到花蓮明智街附近的自由廣場,落腳於此。

 花蓮好事集的經費來源主要由擺攤的攤販當天收入的百分之十當作公積金,維持運作,但以公益活動為目的的攤位除外,例如勵馨基金會在此義賣所得是為了幫助弱勢婦女,就不需繳納公積金,另外的收入為蔡建福教授向學校提交研究計畫所得之經費,或是配合政府機關舉辦活動時,也會有些許補助。

 這裡的攤位八成是販賣農產品,想要加入的農友必須從事友善耕作(包含不噴除草劑、不灑農藥與化學肥料),或是經過有機驗證的農戶,管理者吳其璁說可以至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檢測農田有無噴灑農藥,或是重金屬殘留,符合規定且經花蓮好事集親自到農地確認過狀況的農戶才能成為會員,販賣自家農產品。

生活中的「好事」

 這裡的農友與消費者面對面,直接講解自家農產品的來源、製造過程,一開始農友不習慣站在第一線販售,經過一段時間後才發現少了中間商,反而更貼近消費者,知道他們的需求。銷售技巧進步後,現在的農友面對消費者不僅能夠侃侃而談,甚至會熱心的分享買了菜要怎麼煮比較好吃,彼此互動不像商人和客人,更像老朋友在閒話家常。

 目前為花蓮好事集管理者的吳其璁說:「市集本身希望對環境友善,希望大家認識我們的農民,面對面
產生信任,市集又是一個生活空間,所以也會結合公益團體,例如勵馨基金會或音樂會、學生擺攤等。」市集目前以農產品為主,大約有八成,但也有不同性質的攤販,依每週情況而定例如手刻木頭商品的阿迪克工作室;或是十二月十九號花蓮地區的學生們為體驗銷售過程,自己製作吊飾來此擺攤;還有十二月二十六號的音樂會……,對於消費者而言選擇更多,也替民眾帶來多元化的生活。

2412_7645b8de.jpg
花蓮好事集的管理者──吳其璁。(楊芳綾/攝影)

2413_672cb516.jpg
花蓮好事集的攤販──「阿迪克工作室」。(楊芳綾/攝影)

 對於這麼多不同性質的攤販,若是申請加入花蓮好事集,如何取捨?吳其璁說以在地文化或以友善環境耕作為主,重視的是為花蓮地區的人文與環境帶來正面影響的攤販。另外,花蓮好事集也非常關注公益與教育,對於公益性團體來此擺攤,以不收公積金作為實際支持;對於教育,今年在花蓮宜昌國小進行食農教育,每週請一位農友到國小上課,實際教導小朋友耕作,將友善環境農業的理念推廣出去,從小孩子開始培養。這些努力皆是期許花蓮好事集能夠深耕花蓮並且向外發展,吸引志同道合的「好人」,為生活帶來更多「好事」。


2414_79289ce6.jpg
花蓮好事集全景。(楊芳綾/攝影)

左岸電子報Vol.58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