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族群與民族主義 * 施正鋒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
|
||
|
||
這本論文集,代表著筆者自從1991年自學成束裝返國任教淡江大學以來,將近七年的時間,在族群政治及民族認同上,以漢文寫作的研究成果。 在第一章<少數族群與國家>裏,我們建構了一個族群認同的形成及其政治化的概念架構:這些成員先有共同的血緣,語言、宗教、或歷史經驗;基於上述客觀的特色,這群人必須在主觀上感覺到集體的「我們/你們」的差別。在政治權力、經濟資源、或是社會地位分配不公的情況下,這些人的集體意識會獲得進一步的凝聚。若再經過菁英的操弄,集體認同可以動員而加以政治化。我們藉之探討族群與國家的互動關係,尤其是針對於少數族群的政治訴求、及國家的族群政策,作了周延的分析。同時,我們也對種族、族群、民族、及少數族群等基本名詞作了整體性的說明。 在第二章<語言的政治關聯>裏,我們由政治學的角度來觀察語言的使用,嘗試著去解開語言與政治的糾葛,釐清語言與認同構成的關係,指出語言多元化與政治衝突並無絕對的因果,並建議以政治方式來解決語言問題,進而化解族群間的齟齬。對於族群或民族認同,我們指出族群認同的基礎原本就是多面向的,而非只限於共同的語言;甚至這些面向之間到底是相互重疊或是相互切割,對於族群或民族認同的塑造也會有迥然不同的影響。 在第三章<吳濁流的民族認同>裏,我們試圖對日據時代的吳濁流進行意識上的抽絲剝繭,到底他的民族認同為何?是日本人?中國人?血統或文化上的漢人?抑或隱約成形的現代民族國家下的臺灣人?我們先將所有構成民族的客觀或主關要素整理成樹枝圖,再匯整各家民族認同的理論為一個序列式的架構,分別探索血緣、文化、及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如何影響其民族認同的形成,並剖析多重認同之間如何相互競爭。 在第四章<巫永福的民族意識>裏,我們承續前章的架構,透過巫永福自己的認同敘述,企圖了解他在混沌迷惘中如何追尋民族認同,進而抽離其民族意識的根源。巫永福的民族觀建立在漢人的血緣決定論,他對河洛話的強烈自尊則構成其文化認同;雖然殖民統治的經驗是其民族認同的觸媒,然而對祖國的眷顧與棄民心理,卻又羈絆其現代民族意識的形成;最後,在戰後國民黨統治下,他終於悟出抗爭才是臺灣人意識的本質。他這種多重而高度流動的民族觀,或許就是臺灣民族意識的特色。 在第五章<浩劫與認同的探討>裏,我們試圖探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猶太人被德國納粹屠殺的原因,進而追究在浩劫中加害者、旁觀者、及受害者的責任。我們也敘述了猶太民族認同的發展,並說明四條路線的命運: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地域自治、及建國主義。最後,我們也分析了德國人在戰後,如何一再透過歷史翻案來恢復其民族認同。 在第六章<臺灣族群政治>裏,我們由「原住民/漢人」、「鶴佬人/客家人」、「外省人/本省人」三個軸線,來觀察臺灣當前族群關係的政治面向。我們也運用種族、共同經驗、及語言等多面向作族群區隔的標準。最後,我們主張凝聚對土地的愛,用來建立超越族群的共同臺灣人意識。 在第七章<族群關係與民族國家的建構>裏,我們首先整合了後殖民國家及墾殖國的建國模式,建構了一個包括母國、移民、原住民、及帝國主義者的混合模式,輔以民族運動中政治整合的角度來觀察臺灣的族群關係。我們點出國家定位 (統一/獨立)、國家認同(中國人/臺灣人)、族群認同或省籍區隔(外省人/本省人)、甚或政黨認同,彼此糾纏不清,不能混為一談。我們主張以憲政安排來規範族群關係,並以這個建構過程來建立更多的共識。 第八章<墾殖社會的族群結構與土生仔民族主義>為初步的研究成果,以拉丁美洲墾殖國為考察對象,分析各國的族群結構與民族主義的關係,尤其是新舊移民間的競爭,及含糊而又尷尬的土生仔民族意識。 名族群政治學者 Horowitz早在1985年便指出,我們這個領域已有太多的資訊,卻缺乏足夠的了解,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們缺乏適當的概念架構,用來引導我們進行集中式的比較研究,知識的累積因而有限。所謂概念架構是一種分析的稜鏡,它告訴我們那些因素或變數的解釋效能較強;它雖然不算是理論,卻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有系統的比較研究,進而尋得一般性的模式或規律性,甚至可初步提供命題式的解釋。在無法採取實驗或統計方法的情況下,我們以序列的方式來進行概念架構的建構,可以視為從事族群政治或民族主義比較研究的基礎。 我們的途徑是由「超越國家的關係學」,這個跨越國際關係學及比較政治學的領域出發,主張由「建構式」的角度來觀察族群現象,尤其是著重各個族群或民族的自我定位。國內學者習慣由「國家與社會的關係」著手,我們以為這種以國家為中心的觀點,並不能有效解釋為什麼族群或民族現象在民主化與經濟發展後依然徘徊不去,尤其是在歐美民主化國家為甚。對於當前的典範轉移,我們不敢斷言何者比較優越,但是相信多元典範未嘗不是科學進步的途徑之一,樂見相互競爭的典範提出,卻反對任何形式的學術專斷。 對於當前族群及民族意識高漲的情勢,我們站在「和平研究」的立場,抱著樂觀的規範性態度,相信政治菁英有化解衝突的能力及意願。我們的樂觀是基於下面的認識:族群意識是高度流動的,極易為為外部因素所影響,尤其是少數族群菁英的妥協或是推波助瀾、及支配性族群菁英所掌控的政府對策。由相關的文獻來看,族群菁英的角色為當前化解族群或民族衝突最具關鍵性的變數。在短期之內,政治因素是比較具有可操縱性的,我們深信政治學者可以作更多的努力與奉獻。 由於族群與民族現象在臺灣一向被視為禁忌,連基本概念的定義、可分為幾個族群、各族群人口多寡等等基本課題的共識都有待尋求,我們相信行遠必自邇。筆者以族群政治的學生自居,兢兢業業研究,又從1997學年起,開始在淡江大學開設「族群關係與政策」課程。為促成跨越學科的對話,我們三度籌辦相關學術會議,邀請學者、專家、社運朋友共襄勝舉
(「臺灣民族主義」、「語言政治與政策」、「族群政治與政策」)。筆者平日從事研究或者為文,習於由簡入繁、文字簡潔通順,不作無謂的鋪陳與文字堆砌,本書亦然。 回想博士班受業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政治學系期間 (1986-91),筆者首先要感謝恩師Chadwick F. Alger 的人格薰陶,尤其是其寬廣的治學風範,一直是筆者為學的指標。此外,Goldie
A. Shabad在族群政治理論上帶領入門,Saad Z. Nagy (曾任社會學系主任)在族群及民族運動的啟蒙,Giacomo Sani在比較政治方法論的青睞,Richard Gunther對比較政治學的奠基,William Liddle在政治發展及東南亞族群政治的傳道,都在本論文集裏留下斑斑的痕跡。 再回首當年以農業經濟學學士,竟能獲准進入愛荷華州州立大學 (Iowa State
University) 政治學系碩士班修業 (1984-86),筆者至今仍然心存感激,特別是恩師 James M. McCormick如父兄般地提攜及勉勵,是筆者永生難忘的楷模;奈及利亞裔系主任 Victor A. Olorunsola 不只提供優裕的助理獎學金,更帶領筆者進入非洲的多元族群世界;而Karl Roberts (社會學系) 在社會科學方法的解惑不遺餘力,Mack C. Shelly, II 在量化的指導不厭其煩,韓裔Young Whan
Kihl 的苦口良言,憲法政治學Donald E. Boles的斯巴達式磨練,至今仍然印象深刻,為筆者日後的研究奠下良好的基礎。Harry Cohen (社會學系) 亦師亦友般地愛護,使異鄉的學子得以專心求學。衷心感謝他們。 這本書之所以能順利出版,長久以來默耕耘本土文化的文欽兄要居首功,若非他的鼓勵及贊助,這種沒有商業價值的論文集是不會有人出版。筆者也要感謝前衛出版社的編輯、美工、及打字伙伴,讓這本嚴肅的論文集賞心悅目。除了第八章外,這些論文全部在研討會宣讀過,因此要特別感謝明瑩、淑惠、及紀婕在論文撰寫過程中的幫忙。 最後,感謝愛妻珮瑛的持續支持、心肝寶貝逸心及開心果文心的寬容,讓一個讀冊人可以無憂地悠遊書海。這本書是獻給你們的。
*《族群與民族主義》一書自序。1998/07。 |